[发明专利]高透射玻璃在审
申请号: | 201680048684.X | 申请日: | 2016-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222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7 |
发明(设计)人: | 梶原贵人;荒井雄介;菅野直树;坂上贵寻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3C3/085 | 分类号: | C03C3/085;C03C3/087;C03C3/091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219 | 代理人: | 王海川,穆德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射 玻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熔化性优良、可见光区域的内部透射率高、且使内部透射率光谱更平坦化的高透射性的玻璃、以及包含该玻璃的玻璃板和玻璃物品。
背景技术
在各种用途中需要可见光透射率高的玻璃(所谓的白板玻璃。以下有时也称为“高透射玻璃”)。例如,在建筑用途(内装材料、外装材料)、电子设备用途(面状发光装置用导光材料、所谓的导光板)、其它产业用途(太阳光发电组件用保护玻璃等)中,存在通过使可见光有效地透射而提高光的利用效率、或者由于高透射而用作带来高外观设计性(高级感)的材料等使用方法。
其中,在将高透射玻璃应用于以往使用丙烯酸类树脂板的导光板用途的情况下,显然随着光程长度变长,不能忽视可见光区域(380nm~780nm波长范围)内的玻璃内部的光吸收,产生亮度的降低或面内的亮度不均、颜色不均。
光吸收的主要原因在于以杂质形式含有的铁离子。铁离子在玻璃中为二价(Fe2+)和三价(Fe3+)。尤其成为问题的是在490nm~780nm波长范围内具有广泛吸收的Fe2+。虽然Fe3+在380nm~490nm波长范围内具有吸收带,但是由于每单位浓度的吸光系数比Fe2+小一个数量级,因此影响较小。因此,为了降低可见光区域的光吸收,需要设法减少玻璃中的铁离子总量、尽量降低Fe2+量相对于总铁离子的比率等。
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导光板,为了提高在350nm~750nm波长范围内的最大透射率,将玻璃板中的Fe2O3的含量调节为0.1质量%以下。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通过调节钠钙硅玻璃的基本组成,从而降低由二价铁引起的波长1000nm~1100nm附近的吸收峰强度,提高太阳辐射透射率Te。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033866号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3/161967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根据本发明人等的研究表明,想要减小玻璃中的Fe2+量的比率时,会产生以下的问题(1)和(2)。
(1)由于减小了Fe2+量的比率,因此玻璃中所含的Fe3+增加,380nm~490nm波长范围内的光吸收增加。另外,由于源自玻璃原料的杂质元素(例如Ni、Cr)在380nm~490nm波长范围内也具有光吸收,因此玻璃的可见光区域内的内部透射率变得不平坦。
(2)由于Fe2+在红外部分具有吸收,因此对于Fe2+量少的玻璃而言,热射线的吸收量变小,玻璃熔融液中的温度变得难以上升。其结果是,担心制造时的玻璃的熔化性变差。
玻璃的内部透射率变得不平坦时,例如在将玻璃用于侧光式的液晶电视机的导光板的情况下,虽然在靠近光源处,由于光的传播距离短,因此可以准确地再现颜色,但是随着远离光源,会显著受到铁或其它杂质元素的吸收的影响,从而发生色移。尤其是,随着液晶电视的屏幕变得更大,容易产生色度差。
另外,以往的高透射玻璃不仅可见光区域的内部透射率高,而且紫外光区域的内部透射率也高。因此,例如在将该高透射玻璃用于太阳能电池盖板用途的情况下,透过玻璃的紫外线有可能引起太阳能电池构件的劣化。因此,期望在可见光区域中内部透射率高、在紫外光区域中内部透射率低的玻璃。
此外,为了除去玻璃表面的有机物或进行表面改性,有时通过对玻璃板进行使用低压汞灯的短波长侧的UV照射而进行UV臭氧清洁处理。该短波长侧的UV是被称为深紫外(DUV,Deep UV)的波长范围的紫外线,与源自太阳光的UV相比波长较短。已知通过该DUV的照射,玻璃的特定的波长范围内的透射率降低。
其结果是,照射DUV时,玻璃的透射性受损,因此期望耐DUV性高的玻璃。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耐DUV性”以使用低压汞灯照射主波长254nm的短波长UV前后的透射率变化作为对象。
另外,作为具备近年来逐渐普及的小型且低成本的紫外线LED(紫外线发光二极管)等紫外线光源的水杀菌装置、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的固化装置、紫外线传感器等装置中所使用的玻璃而言,期望DUV区域的外部透射率高的玻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硝子株式会社,未经旭硝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4868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