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孔膜以及蓄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57386.7 | 申请日: | 2016-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378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发明(设计)人: | 崎本亮;松林昭博;大矢修生;安达大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宇部兴产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J9/00 | 分类号: | C08J9/00;B32B27/32;H01G11/52;H01M10/052;H01M10/0566;H01M10/0568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李英艳;张永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孔 以及 装置 | ||
一种多孔膜,该多孔膜具有微多孔膜,该微多孔膜在与MD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的原纤维直径为50nm以上且500nm以下,细孔的孔径为50nm以上且200nm以下并且表面开口率为5%以上且40%以下。优选的是,前述微多孔膜是由聚乙烯树脂和聚丙烯树脂两者或其中的一者构成的多孔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作蓄电装置用间隔体的多孔膜、使用前述多孔膜而成的蓄电装置。
本申请基于2015年10月30日向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5-214929而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援用至此。
背景技术
在锂离子二次电池、锂离子电容器等蓄电装置中,为了防止正负两极的短路而在正极与负极之间夹杂由聚烯烃微多孔膜构成的间隔体。近年来,高能量密度、高电动势、自身放电较少的蓄电装置、特别是锂离子二次电池、锂离子电容器等被开发以及被实用化。
已知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有:例如,金属锂、锂与其他金属的合金、碳或石墨等具有吸附锂离子能力或通过嵌入而吸留锂离子能力的有机材料、掺杂了锂离子的导电性高分子材料等。
另外,已知的正极材料有:例如,由(CFx)n表示的氟化石墨、MnO2、V2O5、CuO、Ag2CrO4、TiO2等金属氧化物、硫化物、氯化物。
另外,作为非水电解液,使用将LiPF6、LiBF4、LiClO4、LiCF3SO3等电解质溶解在碳酸乙烯酯(EC)、碳酸丙烯酯(P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γ-丁内酯、乙腈、1,2-二甲氧基乙烷、四氢呋喃等有机溶剂中而形成的溶液。
锂的反应性特别强,因此,当因外部短路、误连接等而流过异常电流时,电池温度显著上升,担心会对装有电池的机器造成热损伤。为了避免这样的危险性,提出了将单层或叠层的聚烯烃微多孔膜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锂离子电容器等蓄电装置用间隔体。
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了一种制造微孔性聚烯烃多孔物的方法,其从将无机微粉体、有机液体、聚烯烃树脂混合并进行熔融成型而得的成型物中取出有机液体及无机微粉体。
例如,专利文献2记载了一种释放单元式(解放セル式)微孔聚合物膜的制造方法,该方法中,对结晶度为20%以上、在25℃、50%应变条件下产生的弹性回复率至少为40%的无孔弹性膜施加低温拉伸直至形成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多孔表面区域,对生成的低温拉伸膜施加高温拉伸直至形成与拉伸方向平行地被拉长的孔空间,在张力存在下对得到的微孔膜进行加热。
专利文献3记载了一种由多层多孔质膜构成的电池用间隔体,该多层多孔质膜具有以热可塑性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树脂多孔质膜和以耐热性粒子为主要成分且含树脂粘合剂的耐热多孔质层。
近年来,伴随蓄电装置的普及,低成本化、高容量化、高速度化得以推进。对于在使用水系电解质的蓄电装置中使用的那种纤维素系的膜,根据蓄电装置的用途、电极材料等的部件构成,能应用其的场合逐渐增加。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55-1310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昭55-3253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5259721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对于具备由以往的微多孔膜构成的间隔体的蓄电装置,要求降低其电阻以及抑制因进行充放电导致的枝晶的生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宇部兴产株式会社,未经宇部兴产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5738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粘结到聚合物基材的水凝胶组合物
- 下一篇:多孔成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