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浪涌防护元件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58886.2 | 申请日: | 2016-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410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0 |
发明(设计)人: | 黛良享;酒井信智;杉本良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T4/12 | 分类号: | H01T4/12;H01T1/20;H01T2/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齐葵;周艳玲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浪涌 防护 元件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放电辅助部的升华消失且能够提升耐久性的浪涌防护元件。浪涌防护元件具备:绝缘性管(2);一对密封电极,通过封闭绝缘性管的两端开口部,从而在内部密封放电控制气体;及放电辅助部(4),形成于绝缘性管的内周面,一对密封电极具有朝向内方突出且相互对置的一对突出电极部,放电辅助部由绝缘性层(8)及离子源层(9)的层叠所构成,该绝缘性层(8)由绝缘性材料所形成,该离子源层(9)在绝缘性层的上下分别由离子源材料所形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浪涌防护元件,其用于保护各种设备免于受到因落雷等而发生的浪涌影响,且事先防止事故。
背景技术
在电话机、传真机、调制解调器等通讯设备用电子设备与通讯线相连接的部分、电源线、天线或CRT、液晶电视及等离子电视等图像显示驱动电路等容易受到因雷击浪涌或静电等异常电压(浪涌电压)导致的电击的部分,为了防止因异常电压使得电子设备或装载该设备的印刷电路板热损伤或着火等导致的破坏,会连接有浪涌防护元件。
以往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记载有一种避雷器(arrester)型浪涌防护元件,其具备:由一对密封电极以对置状态突出的一对突出电极部,且在绝缘性管的内面形成有放电辅助部。通常,在如上所示的浪涌防护元件中,由碳材所形成的放电辅助部形成于绝缘性管的内面,该绝缘性管与位于一对突出电极部之间的中间区域相对置。如上所示的放电辅助部通常由石墨等导电性离子源材料所形成,成为用以帮助初期放电的离子源。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专利第3151069号公报
在上述以往技术中,还留有以下的课题。
在以往的结构中,因为在一对突出电极部之间所产生的电弧放电时的热量及膨胀能量,导致放电辅助部的一部分升华消失,存在反复放电时的放电电压不稳定(放电电压上升)的问题。
尤其,在大电流的放电中,存在放电辅助部的升华消失显著的倾向。并且,若放电电流大幅超出保证范围,不仅被要求变更电极设计,并且为了稳定地进行工作,具有需要采用将尺寸大型化或并联连接等措施的不便之处。
另外,也可以考虑仅加厚放电辅助部而抑制放电辅助部的升华消失,但是在放电时,放电辅助部会从与绝缘性管的密合面消失,因此无法获得充分的抑制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因放电辅助部的升华消失导致的工作不稳定化的浪涌防护元件。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采用了以下的结构。即,第1发明的浪涌防护元件的特征在于,具备:绝缘性管;一对密封电极,通过封闭所述绝缘性管的两端开口部,从而在内部密封放电控制气体;及放电辅助部,形成于所述绝缘性管的内周面,一对所述密封电极具有朝向内方突出且相互对置的一对突出电极部,所述放电辅助部由绝缘性层及离子源层的层叠所构成,所述绝缘性层由绝缘性材料所形成,所述离子源层在所述绝缘性层的上下分别由离子源材料所形成。
在本发明的浪涌防护元件中,放电辅助部由绝缘性层及离子源层的层叠所构成,所述绝缘性层由绝缘性材料所形成,所述离子源层在绝缘性层的上下分别由离子源材料所形成,因此即使露出于表面的离子源层因放电而升华消失,与表面的离子源层一起其下的绝缘性层也同时升华消失而露出下一个离子源层,由此能够维持放电辅助功能。
第2发明的浪涌防护元件的特征在于,在第1发明中,所述放电辅助部的所述离子源层与所述绝缘性层交替层叠,所述放电辅助部具有至少两层以上的所述绝缘性层和三层以上的所述离子源层。
即,在该浪涌防护元件中,放电辅助部的离子源层与绝缘性层交替层叠,放电辅助部具有至少两层以上的绝缘性层和三层以上的离子源层,因此离子源层随着升华消失而反复露出至少三次以上,由此即使在反复放电时,也能够稳定地进行工作。
第3发明的浪涌防护元件的特征在于,在第1或第2发明中,所述绝缘性层由氧化硅所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5888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