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和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680059397.9 | 申请日: | 2016-10-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375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沈载勋;林永默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门哈斯电子材料韩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D401/14 | 分类号: | C07D401/14;C07D209/82;C07F7/12;C07D307/91;C07D333/76;C07D213/04;H01L51/54;C09K1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泛华伟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0 | 代理人: | 徐舒 |
地址: | 韩国忠***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使用寿命 | ||
本公开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和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通过使用本公开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有机电致发光装置能够具有良好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和包含其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电致发光(EL)装置是一种自发光装置,其具有的优势在于提供更宽的视角、更高的对比率以及更快的响应时间。有机EL装置最初由Eastman Kodak通过使用小芳族二胺分子和铝络合物作为用以形成发光层的材料研发[《应用物理学报(Appl.Phys.Lett.)》51,913,1987]。
当将电力施加到有机发光材料时,有机EL装置(OLED)将电能转化成光。一般来说,有机EL装置具有包含阳极、阴极以及安置在阳极与阴极之间的有机层的结构。有机EL装置的有机层包含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发光层(包含主体材料和掺杂材料)、电子缓冲层、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等。取决于其功能,用于形成有机层的材料可以分类为空穴注入材料、空穴传输材料、电子阻挡材料、发光材料、电子缓冲材料、空穴阻挡材料、电子传输材料、电子注入材料等。当对有机EL装置施加电压时,空穴和电子分别从阳极和阴极注入到发光层。具有高能量的激子通过空穴与电子之间的重组形成。能量将有机发光化合物置于激发态中,并且激发态的衰减导致使得能级弛豫到基态中,伴随着发射光。
决定有机EL装置中发光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是发光材料。发光材料需要具有高量子效率、高电子迁移率和高空穴迁移率。此外,由发光材料形成的发光层需要为均匀并且稳定的。取决于光发射可见到的颜色,发光材料可以分类为发蓝光、发绿光或发红光材料,并且可另外包括发黄光或发橙光材料。此外,发光材料可根据其功能分类为主体材料和掺杂材料。近来,迫切需要开发提供高效率和长使用寿命的OLED。具体地说,考虑到EL需要中等或大型尺寸的OLED面板,必须迫切开发与常规材料相比显示更好性能的材料。为了实现开发,以固态形式起溶剂作用并且转移能量的主体材料应具有高纯度和适当分子量以便在真空中沉积。另外,主体材料应具有高玻璃化转变温度和高热分解温度以确保热稳定性;高电化学稳定性以具有长使用寿命;易于制备非晶型薄膜;和对邻近层材料的良好粘着性。此外,主体材料不应移动到邻近层。
可以通过将主体材料与掺杂剂组合来制备发光材料以改进色纯度、发光效率以及稳定性。通常,展示良好EL性能的装置包含通过将主体与掺杂剂组合而制备的发光层。主体材料在使用主体/掺杂剂体系时极大地影响EL装置的效率和使用寿命,因此其选择很重要。
日本专利第5018138号和韩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0-2010-0108924号公开了使用苯并[c]咔唑衍生物作为主体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日本专利第5673362号公开了使用苯并[c]咔唑衍生物作为电子传输材料,国际公开第WO 2010/113726A1号公开了一种使用具有键合三嗪基吡啶的吲哚并咔唑骨架的化合物作为主体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韩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0-2013-0066554号公开了使用其中吡啶与咔唑稠合的氮杂-苯并[c]咔唑衍生物作为电子传输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然而,其没有具体公开使用具有键合三嗪基吡啶的苯并[c]咔唑骨架的化合物作为主体材料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公开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其在制备具有显著改进的使用寿命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中有效。
问题解决方案
由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认真研究,本发明人发现以上目的可以通过由下式1表示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实现并且开始完成本公开。
在式1中,
Ar1和Ar2各自独立地表示被取代或未被取代的(C6-C30)芳基、被取代或未被取代的(C3-C30)环烷基、或被取代或未被取代的(3元到30元)杂芳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门哈斯电子材料韩国有限公司,未经罗门哈斯电子材料韩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5939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