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压燃料供给泵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两构件的结合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60180.X | 申请日: | 2016-10-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387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7 |
发明(设计)人: | 北岛大辅;郡司贤一;榎本信一郎;小林正幸;谷贝将通;森高正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M59/26 | 分类号: | F02M59/26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00 | 代理人: | 肖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燃料 供给 及其 制造 方法 以及 构件 结合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便在高燃料压力下也能以简便的结构将缸体密封性较佳地固定在泵主体中的高压燃料供给泵。本发明的高压燃料供给泵具备:泵体,其形成有加压室;以及缸体,其被插入形成所述泵体上的孔部内,并形成为筒状,在所述泵体的与所述加压室相反那一侧的端部具备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相对于与所述缸体的外周面相对的内周面而言是从外周侧向内周侧形成,而且突出至所述缸体那一侧,所述突出部形成为相对于所述泵体的所述端部的平面部而言朝与所述加压室相反那一侧突出,所述突出部形成为从与所述加压室相反那一侧支承所述缸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压燃料供给泵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两构件的结合方法。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的内燃机当中的将燃料直接喷射至燃烧室内部的直喷型内燃机中,广泛使用有用于将燃料高压化的高压燃料供给泵。
专利文献1即日本专利5178676号公报中记载有一种具有如下结构的高压燃料供给泵:利用缸体托架的圆筒嵌合部来保持缸体外周,另一方面,将螺刻在缸体托架的外周的螺纹旋入至螺刻在泵主体上的螺纹,由此,使一缸体端面紧密贴合至泵主体、使另一缸体端面紧密贴合至缸体托架而固定。
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一种制动装置用液压单元的液压泵,其在壳体上形成的缸孔内嵌合衬套,通过对闭锁缸孔的开口部的塞柱的周边进行铆接时的铆接负载使衬套与壳体进行金属接触,从而在壳体与衬套之间形成将泵的吸入侧和排出侧密封的内部密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5178676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2-337683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在汽车的内燃机当中的朝燃烧室内部直接喷射燃料的直喷型内燃机中,出于应对环境规制的观点,燃料的压力在进一步高压化的方向上的要求一直在高涨。此外,为了实现燃料的高压化,构成零件的材料也在运用变形阻力较高的高强度材料(高硬度材料)。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为了应对更高的燃料的压力,必须提高螺纹的紧固轴向力而将缸体固定在泵主体上,结果导致螺纹尺寸的扩大,进而导致泵主体的大型化,使得制造成本上升、在内燃机上的安装的制约增多,有损害适销性之虞。
此外,作为缸体与泵主体的密封方法,是利用螺纹的轴向力使缸体端面紧密贴合在泵主体上,但在本方式的情况下,有因密合面的面粗糙度而导致无法变形至紧密贴合为止而留下微小间隙的担忧,进而,有因零件的垂直度等几何公差、螺纹部的晃动等而导致密合面发生部分接触而无法保持密封性的担忧。
另一方面,作为使缸体的固定紧凑化的一例,还有使用铆接结合的方法。在作为铆接结合的例子的上述专利文献2中,在对闭锁壳体上设置的缸孔的开口部的塞柱的周边进行铆接结合时,利用冲头顶端的台阶环状部对缸孔的开口平坦部进行局部加压,使得壳体的材料朝内径侧(缸孔的中心侧)以及塞柱外周部的台阶部方向塑性流动。
此时,铆接负载的应力容易集中于冲头顶端的台阶部,进而,铆接结合使得材料朝塞柱的内径侧(塞柱的中心侧)塑性流动,因此,源于塑性流动的摩擦的弯曲力施加至成为冲头与壳体的接触面的冲头的加压面,从而有冲头容易从台阶部发生破损的担忧。尤其是在壳体的材料使用例如拉伸强度1000MPa左右的高强度材料以应对燃料的高压化等情况下,即便使用模具钢等制造的冲头,也有冲头的寿命明显降低的担忧。
此外,由于以沿缸孔的轴向进行剪切加工的方式对壳体加压而使其塑性流动,因此壳体的塑性流动从冲头的加压部外径侧角部朝中心侧发生局部滑动,由于材料的高强度化引起的延展性的减少,铆接部有开裂的担忧。进一步地,例如采用像铝压铸材料等那样强度低但延展性也低的材料的话,则容易从局部滑动部产生裂纹,从而有铆接部开裂的担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未经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6018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