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粒子状物质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61175.0 | 申请日: | 2016-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3861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5 |
发明(设计)人: | 宫川豪;田村昌之;山本真宏;荒木贵司;坂轮年洋;胜野祐人;吉留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F01N3/023 | 分类号: | F01N3/023;F01N3/18;G01N15/06;F01N3/0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吕文卓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温度域 排水 粒子状物质 元件部 疏水 加热器 温度控制部 排气通路 加热 判定 检测装置 内燃机 判定部 水疏水 种检测 附着 沾水 破裂 燃烧 | ||
提供一种检测粒子状物质的装置。在该装置中,由推测部(60、70)推测内燃机的排气通路中的水量。通过第1温度控制部(60B),在推测出的水量比排水阈值多的情况下,由加热器将元件部加热到不论沾水量如何都不发生沾水破裂的温度域。此外,通过排水判定部(70C),在推测出的水量不到排水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排气通路的排水完成。进而,通过第2温度控制部(60C),在判定为上述排水完成的情况下,由加热器将元件部在疏水温度域中加热规定期间,该疏水温度域比粒子状物质开始燃烧的温度低且在该疏水温度域中附着在元件部上的水疏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粒子状物质的粒子状物质检测装置,特别涉及检测内燃机的排气中包含的粒子状物质的量的粒子状物质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搭载有粒子状物质传感器的装置,该粒子状物质传感器检测柴油发动机等的排气中含有的粒子状物质(Particulate Matter,以下称作“PM”)。在该装置中,已知如下结构,即:在检测到粒子状物质后,将粒子状物质传感器的元件部控制在使PM燃烧的规定的温度域,使堆积到元件部的PM燃烧而将其除去。此外,应用这种装置的发动机有在使PM燃烧而除去之前停止的情况。在此情况下,保持堆积而留下的PM的性状根据发动机停止中或再启动时的环境而变化,当从发动机停止前的状态持续地继续PM的检测,则检测误差有可能变大。
因此,专利文献1记载的粒子状物质检测传感器在发动机启动时,实施将堆积在元件部的表面上的PM燃烧除去的燃烧控制。但是,当加热中的元件部由于排气管中或排气中的水而沾水,则元件部有可能破裂。因此,专利文献1记载的粒子状物质检测传感器根据发动机的运转状态计算沾水危险度,进行等待直到水干燥而沾水危险度成为容许范围,然后实施上述燃烧控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296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排气中含有的冷凝水中,有时会含有燃料、发动机油及来源于排气管等的金属成分或添加剂成分等污染物质。在发动机启动后,当随着排气温度的上升而水分蒸发,则冷凝水中的污染物质的浓度逐渐变高。在包含高浓度的污染物质的冷凝水附着到元件部的表面的情况下,污染物质干燥而残留在元件部的表面,有元件部的功能下降或丧失的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使元件部干燥时防止元件部的沾水破裂、并且能够抑制因污染物质造成的元件部的受害的粒子状物质检测装置。
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一种粒子状物质检测装置,具备:元件部(41),使内燃机(20)的排气中包含的粒子状物质附着;加热器(44),将上述元件部加热;检测部(70A),基于上述元件部的电气特性,检测上述粒子状物质的量;推测部(60、70),推测上述内燃机的排气通路中的水量;第1温度控制部(60B),在推测出的上述水量比排水阈值多的情况下,通过上述加热器将上述元件部加热到不论沾水量如何都不发生沾水破裂的温度域;排水判定部(70C),在推测出的上述水量不到上述排水阈值的情况下,判定为上述排气通路的排水已完成;以及第2温度控制部(60C),在判定为上述排水已完成的情况下,通过上述加热器将上述元件部在疏水温度域中加热规定期间,该疏水温度域比上述粒子状物质开始燃烧的温度低且在该疏水温度域中附着在上述元件部上的上述水疏水。
根据本发明,在判定为排气通路中的水量比排水阈值多的情况下,由加热器将元件部加热,将元件部控制为不论沾水量如何都不发生沾水破裂的温度域。在排气通路中的水量比排水阈值多的情况下,排气通路成为浸水状态,排气的温度也比较低。因此,即使将元件部加热到不论沾水量如何都不发生沾水破裂的温度域,也能够使元件部的温度比排气的温度高或接近于排气的温度。结果,能够抑制污染物质从元件部向排气热泳、或污染物质向元件部热泳。由此,能够防止元件部的沾水破裂,并抑制由污染物质带来的元件部的受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611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内燃机的废气净化系统
- 下一篇:颗粒状物质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