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63694.0 | 申请日: | 2016-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493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8 |
发明(设计)人: | 时任泰史;高桥淳一;系井大太;中村贵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主分类号: | B60C11/01 | 分类号: | B60C11/01;B60C11/12;B60C11/03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 两轮车用 充气 轮胎 | ||
提供一种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能够在早期发挥新轮胎的性能并且能够视觉确认新轮胎磨耗至新轮胎能够充分发挥性能的程度。该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设置有形成为环状的胎面部(1)。该胎面部(1)中形成有浅槽(2),该浅槽(2)的宽度为0.1mm至2.0mm、深度为0.1mm至2.0mm并且沿轮胎周向延伸。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以下也简称为“轮胎”),并且特别地涉及如下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能够在早期发挥新轮胎的性能并且能够视觉确认新轮胎磨耗至轮胎能够充分发挥性能的程度。
背景技术
典型地,在充气轮胎的制造过程中的硫化步骤通过如下方法进行:将轮胎硫化用气囊配置于放置在模具中的未硫化轮胎的内部并且利用蒸气使轮胎硫化用气囊膨胀以使未硫化轮胎与模具紧密接触。将完全硫化的轮胎从硫化装置取出,而且此时需要与硫化装置顺利地剥离。
为了解决该问题,传统地,通过对硫化装置的上模部预先喷涂硅酮脱模剂等防止了硫化轮胎的粘附。除此之外,例如,专利文献1采用了诸如通过设置剥离夹具而不使用任何脱模剂的改造来剥离紧密接触的硫化轮胎的方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2187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通过在硫化未硫化轮胎中使用脱模剂制造的轮胎中,作为脱模剂的成分的硅酮等移动至胎面部,从而当轮胎是新的时不能充分发挥轮胎的原有性能。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新轮胎的性能,有必要通过使胎面部磨耗到一定程度以去除移动至胎面部的硅酮等。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如下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能够在早期发挥新轮胎的性能并且能够视觉确认新轮胎磨耗至轮胎能够充分发挥性能的程度。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作为深入研究以解决以上问题的结果,本发明的发明人获得了以下知识。具体地,本发明人发现在新轮胎的胎面部设置浅槽会促进胎面部的磨耗,因而能够使新轮胎的性能在早期发挥出来并且能够视觉确认新轮胎磨耗至轮胎能够充分发挥性能的程度,使得以上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具体地,根据本发明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为一种如下的机动两轮车用充气轮胎,其包括形成为环状的胎面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胎面部设置有通过使宽度为0.1mm至2.0mm且深度为0.1mm至2.0mm的浅槽沿轮胎周向延伸而形成的周向浅槽。
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地,设置于所述胎面部的浅槽的宽度沿所述浅槽的延伸方向变化。
另外,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地,所述浅槽还包括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宽度方向浅槽,并且当直行期间所述胎面部的接地区域定义为中央区域并且所述中央区域的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定义为肩侧区域时,在所述中央区域或所述肩侧区域中的一者中,所述周向浅槽的轮廓线的总长度或所述宽度方向浅槽的轮廓线的总长度中的一方比另一方长。
此外,在本发明的轮胎中,优选地,当直行期间所述胎面部的接地区域定义为中央区域并且所述中央区域的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定义为肩侧区域时,至少在所述肩侧区域中,设置有多个宽度为0.1mm至2.0mm、深度为0.1mm至2.0mm并且在不同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两种浅槽,所述浅槽中的至少一部分浅槽交叉,所述浅槽中的至少一部分浅槽在胎面端处开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普利司通,未经株式会社普利司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636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