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组以及电池组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71261.X | 申请日: | 2016-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927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松下文哉;高田淳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50/222 | 分类号: | H01M50/222;H01M50/289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高颖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组 以及 制造 方法 | ||
简单且容易地将多个引出线设为给定的引出量,同时将前端部分正确地配置在电路基板的给定的位置。电池组具备:二次电池单元(1);电路基板(5);树脂模部(4);以及一端与电路基板(5)连接而在另一端连接连接器(69)的多个引出线(6)。电池组具备将引出线(6)配置在电路基板(5)的预定位置的定位机构(60)。定位机构(60)在多列梳状肋(61)之间具备能分别独立地插入各个引出线(6)且能使插入的引出线(6)沿着梳状肋(61)移动的多列引导槽(62),引导槽(62)使上端开口部(63)比引出线(6)的外形小且比引出线(6)的芯线(6a)的粗细大。电池组埋设将多个引出线(6)连接到预定位置的电路基板(5),并将引出线(6)从树脂模部(4)引出到外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电路基板与二次电池单元连接而成的电池组,特别涉及将多个引出线与电路基板连接并引出到外部而成的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单板型PC(所谓的平板电脑)等便携设备的普及,作为其电源,需要具备能充放电的二次电池单元的电池组。在这样的电池组中,为了与便携设备等之间进行电力提供或信号的传送,有时会将多个引出线引出到外部。多个引出线一般包含正负的电力线和信号线,在前端具备连接用的连接器。该电池组经由该连接器与便携设备连接。如此,具备引出线的电池组不需要在电池组设置连接器并在该连接器连接引线。因此,不需要将电池组和引线用连接器连接,能防止连接器的接触不良等弊端。
但是,在电路基板连接多个引出线并将其从树脂模部引出到外部的电池组难以进行将电路基板嵌入成形的树脂模部的成形,在该工序中产生不良品的概率变高。这是因为,在将电路基板临时止动来闭合模具时,引出线会被模具相夹而产生损伤。
图21是现有的电池组的制造工序,是表示模具140夹着引出线106而合模的状态的主视图。为了不使注入的熔融树脂泄漏,模具140需要以上下的模具140夹着引出线106来将成形室密闭。由于与电路基板连结的引出线106在被模具140临时止动的状态下引出到成形室的外部,因此需要使得不会在模具140与引出线106之间产生间隙地进行合模。为了实现这一点,图21的模具140在下模140A设有引导引出线106的多列引导槽141。引导槽141将槽底设为沿着引出线106的半圆状。上模140B设有插入到引导槽141的多列凸条142,并将凸条142的前端面设为半圆状。该模具140将引出线106放入到引导槽141而配置于预定位置,将凸条142插入到引导槽141,将引出线106的上下用上模140B和下模140A夹住,从而使模具140紧贴在引出线106的表面。
图21的模具140将引出线106引导到将上表面设为梳形的下模140A的引导槽141,将上模140B密闭于下模140A,并将引出线106没有间隙地从成形室引出,但在进行合模的状态下,有时引出线106会在上模140B与下模140A之间被夹而产生损伤。若模具140夹着引出线106来成形树脂模部,则从引出线5与模具140之间会泄漏熔融树脂,或者被模具140相夹的引出线106会产生损伤,从而电池组成为不良品。若在该工序产生不良品,则包括二次电池单元在内的全部部件都不能再使用,因此经济上的损失极大。
因此,在现有的电池组的制造中,一边对每根引出线确定引出长度一边将前端部焊接在电路基板。因此,将多个引出线焊接在电路基板的预定位置会花费工夫和时间,存在不能效率良好地进行制造的问题点。另外,由于一边对每根引出线确定引出长度一边进行连接,因此还存在连接位置微小偏离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在多个引出线的引出量中出现误差,多个引出线的排列变得不平衡,从而还会使外观变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愿2014-201583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7126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