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执行随机接入的方法和相关联的终端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82518.1 | 申请日: | 2016-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026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刘进华;汪剑锋;郑艳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8/16 | 分类号: | H04W48/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18 | 代理人: | 严芬;宋志强 |
地址: | 瑞典斯***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执行 随机 接入 方法 相关 终端设备 | ||
本公开涉及一种在终端设备中用于执行对网络设备的随机接入的方法,以及相关联的终端设备。该方法包括:从存储在终端设备中的预定义的最小公共条目集(MCES)获取接入相关信息;基于接入相关信息执行对网络设备的随机接入。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线电通信,更具体地,涉及在终端设备中用于执行对网络设备的随机接入的方法,以及相关联的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本节旨在提供本公开中描述的技术的各种实施例的背景。本节中的描述可以包括可能追求的概念,但不一定是先前已经构思或追求的概念。因此,除非本文另有说明,本节中描述的内容不是本公开的描述和/或权利要求的现有技术,并且不能仅仅因为被包括在本节中而被承认为现有技术。
目前,在10-300GHz的高频下工作的无线通信网络或系统正在成为一种有前景的技术,通过实现多Gb/s速度来满足爆炸带宽需求。例如,第五代(5G)网络可能是演进的第三代(3G)技术、第四代(4G)技术和新兴或基本上新的组件(诸如超密度网络(UDN))的组合。
由于在高频下工作,所以网络节点(包括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将在5G网络中以高密度部署。考虑到功率能源成本占通信运营商的运营费用(OPEX)的大比例这一事实,功率效率成为5G网络的初始设计和甚至未来在高频率下运行的通信网络的焦点。目前,为了减少这种网络中的能量消耗并且完全能够利用高增益波束成形或其他多天线技术,已经通过将控制/广播层与数据平面分离来定义概念。广播层由广播的接入信息表(AIT)和广播的系统签名(SS)组成。系统签名用作接入节点发现的同步信号,并且AIT包含无线电连接建立的强制信息。
图1示出了AIT和SS的时序。SS可用于映射来自广播的AIT的信息。广播的信号应该能够以单频网络(SFN)结构发送。广播信息可以包含与如何接入网络设备(随机接入)有关的参数设置,并且可以通过网络设备(寻呼)到达。为了降低网络能量消耗,与蜂窝系统中的当前参考信号相比,预期广播信号不频繁。通常以长周期传输接入信息表。例如,可以以非常长的周期(例如每10.24秒)传输AIT,并且可以每100毫秒广播SS以指示表中的条目并且还提供同步。
SS可以由较高层分配唯一索引(称为系统签名索引(SSI)),并且终端设备可以使用SSI来确定AIT中的条目以找到用于随后的初始随机接入的参数(也称为作为接入相关信息)。参数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基本系统信息、随机接入前导码设置、前导码传输和扫描的时频分配等。
由于用于随机接入的系统信息(即AIT)非常稀疏以提高作为5G网络中的重要特征的功率效率,因此将导致新上电、没有最新的AIT的和/或新进入不同的通信覆盖范围的终端设备的大的接入延迟。因为终端设备必须等待可能的最大10.24秒,即在进行随机接入之前的AIT传输时间段,所以即使对于诸如短消息、网页浏览等的延迟容忍服务,延迟也是不可接受的。因此,确保随机接入延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非常重要。
图2示出了新上电的终端设备的初始接入延迟的示例。
在常规AIT中,条目将包括一组灵活的随机接入参数,包括用于所有可能的随机接入配置的前导码候选、功率、时间(例如,子帧)、频率(例如,频带)和空间(例如,波束)资源,它们的组合由SSI指示。该组合需要足够灵活,以便所有终端根据场景和要求接入网络设备。基于对SSI信息的成功检测,终端设备知道哪个时隙、频带和发送波束方向、以适当的功率发送哪个序列。相应地,网络设备(例如,eNodeB(eNB)(或等效地,接入点(AP))将扫描所接收的信号以检测在时隙、频带和波束接收方向中是否存在任何接入请求。为了具有尽可能好的链路性能,可以在网络设备中优化为随机接入预留的资源,诸如用于窄波束的高波束成形增益的优化波束方向。然而,如果存在许多候选波束,例如在具有大量多输入多输出(MIMO)的网络设备中,则必须扫描为随机接入预留的波束,因为用于接入请求的终端设备的位置不可用。这种灵活性导致终端设备在确定AIT之前可能不知道如何接入系统。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未经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825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