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冷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83594.4 | 申请日: | 2016-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847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小林友和;杉浦广之;山西辉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P7/02 | 分类号: | F01P7/02;F01P5/04;F01P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黄纶伟;欧阳柳青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鞍乘型 车辆 内燃机 冷却 装置 | ||
1.一种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具备:
曲轴箱(34),其使曲轴(33)指向车宽方向,并旋转自如地支承曲轴(33);冷却风扇(63),其通过与所述曲轴(33)联动地旋转而吸入外部空气;风扇罩(61),其形成有取入外部空气的冷却风取入口(61a)并覆盖所述冷却风扇(63);可动遮板(100A),其具有对所述冷却风取入口(61a)进行开闭的叶片(101、102、103),并且该叶片(101、102、103)以与所述冷却风取入口(61a)的开口面平行的支承轴(111、112、113)为中心转动;以及感温式的致动器(104),其安装于所述曲轴箱(34),并且作为使所述叶片(101、102、103)转动的动力源发挥作用,
所述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冷却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曲轴箱(34)形成有贮存油的油盘部(76)和从所述油盘部(76)向被润滑部供给油的油路(65),所述致动器(104)以使其感温部(104C)面对所述油路(65)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曲轴箱(3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油路(65)的中途部形成有被安装滤油器(142)的容纳部(34x),所述致动器(104)被安装成所述致动器(104)的所述感温部(104C)配置于所述容纳部(34x)。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车辆侧面观察时,所述滤油器(142)与所述致动器(104)以重合的方式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致动器(104)被安装于所述曲轴箱(34),由此所述滤油器(142)被保持在所述容纳部(34x)。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滤油器(142)构成为在一端侧具有底部(142d)且在另一端侧具有敞开部(142e)的有底筒状,所述致动器(104)被安装成所述感温部(104C)与所述敞开部(142e)对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油路(65)的中途部形成有排出油的排泄孔(34n),所述致动器(104)和封闭所述排泄孔(34n)的盖部件(67)从左右一方的车宽方向外侧被安装于所述曲轴箱(34),所述致动器(104)的安装面(34m)与所述盖部件(67)的安装面(34p)被形成为在车宽方向上相互错开。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油路(65)的中途部形成有排出油的排泄孔(34n),所述致动器(104)和封闭所述排泄孔(34n)的盖部件(67)从左右一方的车宽方向外侧被安装于所述曲轴箱(34),从车辆侧面观察时,所述风扇罩(61)介于所述盖部件(67)与所述致动器(104)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用内燃机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盘部(76)形成在所述曲轴箱(34)的下部,所述致动器(104)安装于所述曲轴箱(34)的下部,在所述曲轴箱(34)的所述油盘部(76)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内侧凹陷的凹部(134d),所述致动器(104)的从所述油盘部(76)向外部突出的主体部(104E)配置于所述凹部(134d),由此所述致动器(104)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凹部(134d)在车宽方向上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83594.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