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接入节点、控制设备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86615.8 | 申请日: | 2016-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2625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亨里克·伦奎思;乔治·库杜瑞迪斯;蔡涛;卡里·莱佩;王之曦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36/02 | 分类号: | H04W36/02;H04W36/32;H04L1/18;H04W36/30;H04W36/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龙双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9 | 代理人: | 王君;肖鹂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入 节点 控制 设备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接入网络节点。该接入网络节点用于作为源接入网络节点或目标接入网络节点,包括收发器,用于接收来自控制设备的切换指令,该切换指令包括用于用户设备的切换时刻,处理器,用于通过维持与该用户设备的数据连接,服务该用户设备,直到该切换时刻,以及与目标接入网络节点共享该用户设备的自动重传请求/混合自动重传请求ARQ/HARQ进程;或者在该切换时刻之后,通过维持与该用户设备的数据连接,服务该用户设备,以及与源接入网络节点共享该用户设备的ARQ/HARQ进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接入网络节点。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控制设备。此外,本发明还涉及相应方法、计算机程序以及实现该方法的计算机程序产品。
背景技术
对于具有密集部署的接入节点的无线接入网络,可以频繁地执行接入节点之间的切换。因此,由于切换而产生的增加时延和/或可能的服务中断时间可能是这种无线接入网络中的重要性能限制。这些性能限制在未来系统中可能会特别成为大的难题,因为未来的无线/移动接入系统预期更高的吞吐量和更低的时延。在当前的蜂窝无线接入系统中,控制面过程,即处理控制信令的过程,在切换期间引入一定的时延。这种时延可以在更密集的未来以用户为中心的无线/移动接入系统中避免。如果可以避免控制面切换的时延,则相比当前无线接入系统,用户面的切换对于未来无线接入系统中的性能变得更重要。当引入新系统时,性能要求也会增加,因为预期应该在新系统中执行切换而不增加任何数据包(packet)时延。
切换过程可分为硬切换或软切换。对于软切换,用户设备在切换期间同时连接到多于一个接入节点,这确保了切换期间的无中断服务。软切换例如在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网络中使用,其中无线电协议的重要部分在系统的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adio Network Controller,RNC)中终止。因此,在UMTS网络中,可以使用多个节点(NodeBs,NBs)将RNC连接到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软切换往往变得复杂,并且使用附加的硬件和频谱资源。例如,在UMTS中,需要处理不同RNC之间的切换,这导致了切换期间RNC具有不同的角色,因此也增加了复杂性。UMTS已经发展到在高速分组接入(High Speed Packet Access,HSPA)中使用硬切换,其中无线电协议终止已经移动到NB,以减少空中接口的时延。
在硬切换过程中,UE在任何时间仅连接到单个接入节点。这用于大多数电信系统,因为它允许实现整个无线电协议栈的接入节点能够独立操作。硬切换的主要缺点是在切换期间存在服务中断,因为在从源接入节点切换到目标接入节点时,UE没有连接到任何接入节点。尽管预备了目标接入节点,但是例如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的服务中断通常在50ms的量级,在此中断期间,UE连接到目标接入节点。此时,UE需要访问随机接入信道(Random Access Channel,RACH),以估计新小区/接入节点的定时提前的信息。因此,UE必须等待RACH时机,这便导致时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方案,其减轻或解决传统方案的缺点和问题。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方案,其在没有任何服务中断的情况下提供切换。
上述目的和进一步目的通过独立权利要求的主题实现。本发明的进一步有利实现形式由从属权利要求限定。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上述和其他目的通过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接入网络节点来实现,所述接入网络节点用于作为源接入网络节点或目标接入网络节点,所述接入网络节点包括:
收发器,用于:
接收来自控制设备的切换指令,所述切换指令包括用于用户设备的切换时刻(time instance),
处理器,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866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