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解质在审
申请号: | 201680088163.7 | 申请日: | 2016-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650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2 |
发明(设计)人: | 金子淳;野末满 | 申请(专利权)人: | 栗田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0567 | 分类号: | H01M10/0567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向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解质 非水系 无机系吸附剂 锂离子电池用 二次电池 优选 环状碳酸酯 链状碳酸酯 六氟磷酸锂 碳酸丙烯酯 碳酸二甲酯 碳酸二乙酯 碳酸甲乙酯 碳酸乙烯酯 锂离子电池 活性炭 混合溶液 传导性 可溶解 吸收性 锂离子 锂盐 置换 | ||
作为锂离子电池用电解质,使用在非水系电解质中分散无机系吸附剂而得到的电解质。作为非水系电解质,具有锂离子的传导性,例如,优选使用碳酸丙烯酯(PC)、碳酸乙烯酯(EC)等环状碳酸酯与碳酸二甲酯(DMC)、碳酸甲乙酯(EMC)、碳酸二乙酯(DEC)等链状碳酸酯的混合溶液,根据需要,作为电解质,可溶解有六氟磷酸锂等锂盐。作为在非水系电解质中分散的无机系吸附剂,优选被Ca置换后的A型沸石或活性炭。所述锂离子电池用电解质适用于锂离子电池等的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并且能够保持高度的对水分或气体的吸收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等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电解质,特别涉及一种具备吸收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中的水分、气体的性能的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解质。
背景技术
锂离子电池等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在过度充电、短路等异常情况下,内部的温度升高,与此同时由于电解质蒸发或分解所产生的气体导致内压升高,存在电池壳体破损等危险性。因此,进行在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内封入气体吸收材料的操作。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增加气体吸收材料与气体的接触面积并且提高反应速度,于是,对于正极和负极电极,在膏状的导电材质中追加并混合气体吸收材料再涂布在电极表面,或者将气体吸收材料揉入电极材料本身。然而,当揉入气体吸收材料的膏时,若将气体吸收材料制成10μm以下的微细粉,则在气体吸收材料的离子置换反应时微细粉的分散效果消失,由于干燥工序中凝聚而成块无法保持微细粒径,存在电极上形成凹凸、或导致不均匀的问题。
更进一步地,需要使用在大气中具有优异气体吸收性的气体吸收材料,因此例如在约5分钟的短时间内以5重量%、在150分钟内以20重量%左右迅速吸收环境中的水分,导致气体吸收能力下降。因此,在将气体吸收材料揉入电极、或与导电材质一起形成膏状涂布在电极表面的情况下,存在该操作中由于吸收水分,导致气体吸收材料的气体吸收能力下降的问题。
此外,还实施了将气体吸收材料粉碎成微细粉之后,与粘合剂一起成型成颗粒状再设置在电池内,但是,存在因粉碎时气体吸收材料的骨架被破坏而导致气体吸收能力下降、或者粘合剂溶解在电解室而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
鉴于此,提出了通过在液体的电解质中加入气体吸收材料,从而简单地抑制气体吸收材料的吸收能力的下降的各种技术方案。(专利文献1-4)。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3150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26299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9-13923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1-26041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由专利文献1~4所公开的内容可知,只要仅在电解质中混合气体吸收材料就能够使气体吸收材料保持气体的吸收性,则进行简单的操作即可,但是由于气体吸收材料具有优异的吸收性,在锂离子电池等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作工序中,混合了气体吸收材料的电解质由于吸收了水分,吸收性能降低。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锂离子电池等的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并且能够高度保持对水分、气体的吸收性的电解质。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用电解质,将含浸有非水系电解质的叠层体封入气密容器内,所述叠层体是正极、负极和间隔体的叠层体,所述非水系电解质中的锂离子负责导电,所述非水系电解质是使含水率调整为2重量%以下的无机系吸附剂分散于液体非水系电解质中而得到的(发明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栗田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栗田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881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