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时频资源确定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80089396.9 | 申请日: | 2016-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927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5 |
发明(设计)人: | 赵振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2/04 | 分类号: | H04W72/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3 | 代理人: | 逯长明;许伟群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资源 确定 方法 装置 | ||
一种时频资源确定方法及装置,涉及车车通信技术,V2X,智能汽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在第一终端(100)采用第一时频资源通过D2D系统与第二终端(200)通信、第一终端(100)采用第二时频资源通过蜂窝系统与基站通信时,由于第一时频资源与第二时频资源具有部分或者全部重叠,第一终端(100)并不使用第一资源与第二终端(200)进行通信,使得D2D系统的通信不会干扰到蜂窝系统的通信,即蜂窝系统与D2D系统的通信互不干扰,从而在第一时频资源与第二时频资源部分或全部重叠时,避免造成D2D系统会对蜂窝系统的通信干扰,使得第一终端(100)不能正常进行通信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时频资源确定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D2D是一种端到端直接通信的技术,与传统的蜂窝通信技术相比,D2D可以不需要通过基站的中转就可以实现终端到终端之间的通信。在D2D通信过程中,基站可以为终端进行资源的配置、调度和协调等,用以辅助终端与终端之间可以直接进行通信。
车联网系统就是D2D通信技术应用中的很好体现,由于汽车网络中通过车车通信或者车与路边单元之间的通信可以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可靠性,进而可以提升交通通行效率,因此,近年车联网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车联网系统中,为保证车辆安全行驶,车与车之间需要周期性的交互信息,例如车辆的位置、速度和状态等信息,车辆可以将这些信息通过单跳的方式广播给周围车辆,以提高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在车联网系统中,包括车与车(Vehicle-to-Vehicle,V2V),车与基础设施(Vehicle-to-Infrastructure,V2I)之间的通信,车与人(Vehicle-to-Pedestrian,V2P),以及车与网络(Vehicle-to-Network,V2N)之间的通信等等。
目前的车联网系统,主要借助于蜂窝网络来实现车与车,或者车与其他终端之间的通信,以V2V为例,这种通信方式可以有两种:第一种,车辆采用广播的方式向周围的其他车辆发送自身的状态信息,不需要基站进行数据的转发,如图1所示;第二种,车辆间的信息通过基站转发,车辆首先将状态信息发送给基站,基站再通过单播或者广播的方式将数据发送给其他车辆,如图2所示。其中,图1和图2中的V1~V4是指车辆。
车联网系统可以在蜂窝系统的载频上运行,此时车联网系统和蜂窝系统会在该载频上同时存在。由于车联网系统分为小区覆盖范围外(Out Of Coverage,OOC)和IC(InCoverage,小区覆盖范围内)两种场景,在IC场景中,车联网系统可以采用基站(EvolvedNodeB,eNodeB)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作为同步源,在OOC场景中,车联网系统通常采用GNSS作为同步源。由于上述两种同步源之间存在时间差,在IC中的车辆同时与基站、OCC中的车辆进行通信时,会导致车联网系统会对蜂窝系统产生通信干扰,进而造成IC中的车辆无法同时与基站、OCC中的车辆进行正常通信。
发明内容
为由于存在的因蜂窝系统和D2D系统之间存在定时偏差,使得蜂窝系统通信时采用的时频资源与D2D通信时采用的时频资源有重叠现象,导致蜂窝系统和D2D系统之间会存在通信干扰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时频资源确定方法及装置。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时频资源确定方法,包括:
第一终端确定第一时频资源,其中,所述第一时频资源是所述第一终端根据第一定时确定的,所述第一时频资源是用于所述第一终端与第二终端进行通信的时频资源;
所述第一终端确定第二时频资源,其中,所述第二时频资源是所述第一终端根据第二定时确定的,所述第二时频资源是用于所述第一终端与基站进行通信的时频资源;
所述第一终端确定所述第一时频资源与所述第二时频资源在时域具有部分或全部重叠;
所述第一终端不将所述第一时频资源用于与所述第二终端进行通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8008939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