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冷热介质快速循环通过被测管路的检测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00423.7 | 申请日: | 2017-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89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2 |
发明(设计)人: | 马浩;施祖良;朱雨生;卢天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瀚海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0 | 分类号: | G01M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433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热 介质 快速 循环 通过 管路 检测 方法 系统 | ||
一种冷热介质快速循环通过被测管路的检测方法及系统,其将安装于温控试验箱内的被测管件连通在封闭式循环流通管路上,将循环流通管路分成热、冷介质循环回路,热、冷介质循环回路上分别设有热、冷源,通过程序控制器开启热源输入、出开关;当介质转换命令下达后关闭热源输入开关,延迟预定时间关闭热源输出开关并打开冷源输入开关,在间隔预定时间后打开冷源输出开关;当介质转换命令下达后,关闭冷源输入开关,延迟预定时间再关闭冷源输出开关,此时打开热源输入开关,在间隔预定时间后打开热源输出开关;循环上述步骤直至完成检测。本发明可在一套设备上进行冷、热循环管路检测,且冷、热介质互不干扰影响,节约了检测成本,提高了检测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路检测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冷热介质快速循环通过被测管路的检测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过去人们在对管路流通性能进行检测时是分别采用冷介质流通或热介质流通方法分两次时间、分别在两套设备上进行检测其性能。其缺点是检测成本高,检测效率低。
如何制造出只用一套设备完成冷、热介质循环对管路流通性能的检测试验方法及检测设备是本发明潜心研究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热介质快速循环通过被测管路的检测方法及系统,其可以在一套设备上进行冷热循环试验完成对管路流通性能的检测,并且保证冷、热介质互不干扰互不影响,不仅节约了检测成本,同时提高了检测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冷热介质快速循环通过被测管路的检测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将被测管件安装于具有温度控制的试验箱内,使被测管件的两端与外部的循环流通管路连通,外部的循环流通管路分成热介质循环回路和冷介质循环回路,其中热介质循环回路上设有热源,冷介质循环回路上设有冷源,通过程序控制器开启热介质循环回路上的热源输入开关和热源输出开关,使热介质在热介质循环回路及被测管件内循环流通;
(2)当介质转换命令下达后,关闭热源输入开关,延迟预定时间后再关闭热源输出开关,保证热源导入的介质沿热介质循环回路全部返回热源端,此时打开冷源输入开关,在间隔预定时间后打开冷源输出开关,使冷介质在冷介质循环回路及被测管件内循环流通;
(3)当介质转换命令下达后,关闭冷源输入开关,延迟预定时间后再关闭冷源输出开关,保证冷源制冷的介质沿冷介质循环回路全部返回冷源端,此时打开热源输入开关,在间隔预定时间后打开热源输出开关,使热介质在热介质循环回路及被测管件内循环流通;
(4)循环上述步骤(2)、(3),直至完成被测管件的循环次数,以检测和验证被测件的质量性能。
一种冷热介质快速循环通过被测管路的检测系统,其中包括封闭式循环流通管路,所述循环流通管路的中部连接被测管件,外部的所述循环流通管路分成热介质循环回路和冷介质循环回路,所述热介质循环回路上设置有热源,所述冷介质循环回路上设置有冷源,所述热介质循环回路上与所述被测管件两端靠近的部位分别设置有热源输入开关和热源输出开关,所述冷介质循环回路上与所述被测管件两端靠近的部位分别设置有冷源输入开关和冷源输出开关。
本发明一种冷热介质快速循环通过被测管路的检测系统,其中所述热源采用加热器,所述冷源采用制冷器。
本发明一种冷热介质快速循环通过被测管路的检测系统,其中所述热介质循环回路上位于热源输入开关与加热器之间的部分设置有第一恒压变频泵、第一涡流流量计、第一温度监测计及第一进口压力监测计,所述热介质循环回路上位于热源输出开关与加热器之间的部分设置有第一出口压力监测计。
本发明一种冷热介质快速循环通过被测管路的检测系统,其中所述热介质循环回路上位于热源输入开关与加热器之间的部分还设置有第一步进流量控制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瀚海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瀚海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0042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