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封装有量子点层的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01193.6 | 申请日: | 2017-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7330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发明(设计)人: | 李富琳;刘卫东;宋志成;刘振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1 | 代理人: | 邵新华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有 量子 显示 面板 液晶 显示装置 | ||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封装有量子点层的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封装有量子点层的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配置有若干个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由多种颜色的子像素组成,由液晶层控制透射至各个所述子像素的背光透射量,所述多种颜色的子像素中包括封装有量子点材料的红色子像素单元、绿色子像素单元以及配置透明介质或空气层的蓝色子像素单元,其中,封装所述蓝色子像素单元的基板表面配置为非平面形状。当蓝色子像素单元内的蓝光经配置非平面形状的基板时,蓝光按非平行方向透射,与受蓝光激发所得并呈发散光的红、绿光共同实现像素单元的色彩显示,解决各像素单元在多视角下显示偏色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量子点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先技术中液晶面板中包括封装在两片平行玻璃基板之间的液晶层,以及置于液晶层上方的彩色滤光片。采用液晶面板显示画面时,以白色光源为背光,由液晶层中受电压控制的液晶分子的翻转状态,以控制背光光线的通断,当穿过液晶层的背光光线经彩色滤光片时,只有与该彩色滤光片特定波长范围内的光线能够透过,并实现画面显示,其他波长范围内的光线被彩色滤光片吸收或反射,因此传统彩色滤光片对背光的透过率和利用率低。
为提高背光利用效率,以量子点层来代替传统彩色滤光片,在红色像素单元中封装红色量子点材料,绿色像素中封装绿色量子点材料,以及当以蓝色背光时,蓝色像素单元中为可使蓝光透射的透明区域,这样,显示面板中每个像素中三基色子像素是对蓝光背光转化得到红绿蓝三色光,而非在先技术中对白色背光过滤,因此,提高背光利用效率。
参照图1所示,相关技术中的显示面板包括封装在下基板111和中基板112之间的液晶层120,以及封装在中基板112与上基板113之间并置于液晶层120上方的量子点层130。其中,量子点层120中的红光像素单元121和绿光像素单元122分别封装红色和绿色量子点材料,蓝光像素单元123封装透明介质并用于透射蓝光。为提高蓝光的透射效率,在液晶层130下方设置对入射蓝光进行准直处理的光学膜片140,准直后的蓝光可垂直入射至下基板111,提高蓝光透射下基板111的效率。
本发明人在实施相关技术时发现:当被准直处理后平行蓝光沿垂直方向透射至下基板111后,继续沿垂直方向透射过中基板112和上基板113,这样,蓝光像素单元透射出的蓝基色光呈单一出射方向的平行光,而红光和绿光像素单元中发出的红、绿基色光是由量子点材料受蓝光激发产生并呈不同出射方向的散射光。因此,方向单一的蓝基色光显示视角比散射的红、绿基色光显示视角小很多,造成显示面板在多视角下显示偏色问题。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申请提供一种量子点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使入射至蓝色子像素的蓝色平行光,以非平行方向透射出,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多视角下显示偏色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申请实施中提供一种封装有量子点层的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配置有若干个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由多种颜色的子像素组成,由液晶层控制透射至各所述子像素的背光透射量,所述多种颜色的子像素中包括封装有量子点材料的红色子像素单元、绿色子像素单元以及可透射蓝色背光的蓝色子像素单元,其中,封装所述蓝色子像素单元的基板表面配置为非平面形状。
进一步的,所述若干个像素单元封装在中基板和位于所述中基板上方的上基板之间。
进一步的,在所述中基板或所述上基板与所述蓝色子像素单元所对应的表面配置成非平面形状,使得由所述蓝色子像素单元所透射的蓝色背光经过所述非平面形状。
进一步的,所述非平面形状为内凹弧面或外凸弧面。
进一步的,所述非平面形状为菲涅尔透镜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非平面形状为外凸三角形面或内凹三角形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011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