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织构表面选择性激光微喷丸强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01533.5 | 申请日: | 2017-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48030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7 |
发明(设计)人: | 杨海峰;刘坤;刘昊;杨建华;郝敬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21D10/00 | 分类号: | C21D10/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49 | 代理人: | 杨晓玲 |
地址: | 221116 江苏省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织构 表面 选择性 激光 微喷丸 强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织构表面选择性激光微喷丸强化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复杂微结构表面采用预冲击法实现选择性激光微喷丸强化的方法。
背景技术
激光微喷丸强化是利用毫焦级的脉冲能量和十微米以上的光斑尺寸对材料表面进行微冲击实现表面改性的新技术,可适应微观金属构件的表面处理。激光微喷丸因其低的脉冲能量和小的光斑面积,使得在微冲击过程中能够获得小的塑性变形深度和高的区域选择性。随着零件小型化和高精度的要求、以及对非规则表面强化的潜在需要,有必要采用十微焦至百微焦级脉冲能量进一步把变形控制到亚微米级,从而使得表面微织构的强化问题得到解决。对于微织构表面的强化而言,目前还存在两个问题:第一,由于材料表面显微结构的存在,导致吸收层无法和织构表面紧密贴合,将会损失绝大部分的喷丸能量,降低喷丸效率和喷丸效果;第二,微织构在使用过程中并非所有部位都会破坏,而是针对特定应用场合会出现特定位置的损伤,因此选择性的激光微喷丸强化非常重要。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出一种微织构表面高效率、高选择性的选择性激光微喷丸强化方法。
技术方案:一种微织构表面选择性激光微喷丸强化方法,首先采用微织构表面双吸收层的方式进行预冲击,在激光诱导冲击波的作用下与微织构表面相接触的下吸收层变形并紧密贴合微织构,上吸收层在激光扫描的过程中被烧蚀破坏;然后将微织构和下吸收层的组合体放在选择性激光微喷丸强化装置中,对变形后的下吸收层进行显微成像,通过计算机进行图像识别和路径规划,自动生成所需的强化位置及激光扫描路径;最后根据所需强化位置及激光扫描路径进行微喷丸强化。
进一步的,微织构表面采用双吸收层方式进行预冲击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步骤1,在微织构表面自下而上依次放置下吸收层、上吸收层以及约束层,并整体固定在三维移动台上;其中,上吸收层和下吸收层的厚度在15~50μm;
步骤2,采用激光微喷丸装置进行双吸收层的预冲击处理,预冲击时激光烧蚀上吸收层形成冲击波,产生的作用力使得下吸收层产生塑性变形并与微织构表面紧密贴合;
步骤3,将约束层和残留的上吸收层去除。
进一步的,所述选择性激光微喷丸强化装置包括水槽、聚焦镜、半透半反镜、纳秒脉冲激光器、图像传感器以及计算机,所述水槽中设有去离子水,去离子水的液面高出所述微织构和下吸收层的组合体表面1~3mm,所述纳秒脉冲激光器、半透半反镜以及聚焦镜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水槽上部并位于同一竖直轴线上,所述图像传感器设置在半透半反镜一侧,所述三维移动台和图像传感器连接所述计算机。
进一步的,所述约束层为厚度在1~2mm的K9玻璃。
进一步的,所述三维移动台的扫描速度为1~20mm/s,所述纳秒脉冲激光器的激光束经聚焦镜聚焦后焦点直径为10μm,激光功率密度为1~5GW/cm2。
有益效果:(1)对于微织构表面的激光喷丸而言,传统的吸收层由于不能和微织构表面紧密贴合,导致激光诱导的冲击波在传播到织构凹槽内部时绝大部分被反射回去,能量利用率低。本方法采用预冲击法,使得下吸收层在喷丸时可以紧密贴合微织构表面,激光微喷丸的能量利用率高。
(2)目前对于曲面的喷丸而言都为宏观喷丸,激光焦点比较容易定位到需要喷丸的位置。而对于微织构表面的微喷丸而言,激光焦点小、待喷丸区域小,因此本发明通过预冲击法在下吸收层表面形成了和微织构相同的结构,采用显微监控的方式克服了微织构表面的选择性喷丸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微织构表面双吸收层预冲击法的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微织构表面选择性激光微喷丸强化方法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更进一步的解释。
一种微织构表面选择性激光微喷丸强化方法,该方法是采用预冲击法和显微在线监控方式进行微织构表面的选择性激光微喷丸强化。
如图1所示,首先采用微织构表面双吸收层的方式进行预冲击,在激光诱导冲击波的作用下与微织构表面相接触的下吸收层变形并紧密贴合微织构,上吸收层在激光扫描的过程中被烧蚀破坏。具体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步骤1,在微织构表面2自下而上依次放置下吸收层3、上吸收层4以及约束层5,整体夹紧并固定在三维移动台1上。本实施例中,上吸收层4和下吸收层3的厚度在15~50μm,约束层5为厚度在1~2mm的K9玻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015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