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现等距送苗的育秧盘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07750.5 | 申请日: | 2017-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182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何志霞;徐贵生;孙申鑫;纪长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9/10 | 分类号: | A01G9/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现 等距 育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培育秧苗的育秧盘设计,尤其是一种实现等距送苗的育秧盘。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育苗是一个重要环节。水稻育秧一般采用秧盘进行。秧盘可分为平盘与穴盘,在秧苗育成后采用人工或机械插秧,为提高效率,降低人工成本,采用插秧机插秧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趋势。
插秧机采用的是平盘带土中小苗。传统平盘分为硬盘与软盘,硬盘坚固耐用,可反复育秧多年,价格昂贵;软盘强度低,四周盘壁较软,装土覆土后秧盘容易变形,育秧插秧效果较差,价格便宜。两者在插秧机插秧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需要预先通过复杂的拣秧机构将秧苗均匀稳定地送入插秧机构,导致机构复杂,维修困难;(2)实际生产时会出现秧苗漏拣、散台等问题,不能保证持续稳定地等距插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实现纵向等距送苗的育秧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
一种实现等距送苗的育秧盘,所述育秧盘上均匀设有多个育苗坑,育秧盘长边方向相邻的育苗坑之间设有褶皱,育秧盘上平行于长边方向设计了多条呈线性连续分布的穿透孔,所述穿透孔分布于育秧盘宽边方向相邻的育苗坑之间。
优选地,所述育秧盘为扁平的立体结构,高度设计为2.5cm,长度为50cm,宽度为25cm,所述育苗坑的高度为2.5cm,长度和宽度均为1.5cm。
优选地,所述穿透孔直径为1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育秧盘在送苗过程中沿线性分布的穿透孔被分割,育苗坑呈带状有序脱离育秧盘,脱离过程中育苗坑之间预留的褶皱被拉伸,保证相邻育苗坑之间距离一致,从而实现纵向等距送苗。本发明解决了现有送苗机构结构复杂、实现等距送苗困难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一种实现纵向等距送苗的育秧盘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育苗坑和褶皱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皱褶;2.育苗坑;3.穿透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实现等距送苗的育秧盘上均匀设有多个育苗坑2,育秧盘为扁平的立体结构,高度为2.5cm,长度50cm,宽度25cm,所述育苗坑2的高度为2.5cm,长度和宽度均为1.5cm,如图2所示,所述育秧盘长边方向相邻的育苗坑2之间设有褶皱1,所述褶皱1拉伸后长度为20cm,达到纵向等距送苗的目的,育秧盘上平行于长边方向设计了多条呈线性连续分布的穿透孔3,所述穿透孔3直径为1mm,所述穿透孔3分布于育秧盘宽边方向相邻的育苗坑2之间,在送苗过程中沿线性分布的穿透孔3被分割,育苗坑2呈带状有序脱离育秧盘,脱离过程中育苗坑2之间预留的褶皱1被拉伸,保证相邻育苗坑2之间距离一致,从而实现纵向等距送苗。
所述实施例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实质内容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做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0775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植物栽培钵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月季栽培基质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