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1,5-戊二胺的分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11198.7 | 申请日: | 2017-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762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2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明;秦兵兵;刘修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209/86 | 分类号: | C07C209/86;C07C211/09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38 | 代理人: | 董天宝;于宝庆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自***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戊二胺 分离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1,5‑戊二胺的分离方法,该分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1,5‑戊二胺的溶液与阳离子树脂接触,进行吸附;(2)洗脱吸附在树脂上的1,5‑戊二胺。与传统方法相比,本发明的1,5‑戊二胺分离回收方法,提高了1,5‑戊二胺的收率,经树脂吸附后的处理液中基本不含有1,5‑戊二胺残留,且树脂中不会吸附四氢吡啶、菌体、蛋白质等杂质,因而得到的1,5‑戊二胺纯度高、含杂低。而经过树脂吸附得到的处理溶液也不含有极性有机溶剂,对环境无害并容易处理,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和分离成本。同时,利用二元酸洗脱得到的1,5‑戊二胺二元酸溶液可以直接作为合成高性能聚酰胺的原料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物的分离纯化领域,特别涉及一种1,5-戊二胺的分离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化学工业依赖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来生产聚合物制品,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支柱。但随着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逐渐枯竭,石油制品生产和使用导致的温室效应日趋严重,寻找石化资源的替代产品,特别是基于可再生资源的绿色制品,成为当今化学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聚酰胺是一类非常重要的聚合物材料,在汽车、高档纺织等多个领域有着重要的用途,目前全球聚酰胺聚合物年产量在600万吨以上,而中国的消费量占全球聚酰胺产量的30%。
在这样的背景下,1,5-戊二胺,特别是1,5-戊二胺的开发就显得非常令人期待。从1,5-戊二胺出发,可以合成聚酰胺5X系列产品,例如聚酰胺56或全生物基的聚酰胺510,这些产品可以应用在电子电器、机械设备、汽车部件等日常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目前生物法制备1,5-戊二胺主要有直接发酵法和赖氨酸酶转化法。戊二胺的生产和纯化专利,可以列举以下的报道:
专利EP1482055A1公开了在酶转化过程中,用己二酸控制酶转化的pH值,100%转化赖氨酸;然后用戊二胺量20%的活性炭脱色,浓缩至70~77%尼龙盐浓度;尼龙盐溶液温度从60℃降低到10℃,结晶得到戊二胺尼龙盐的方法。但是,通过有机酸控制戊二胺酶转化液pH值的方法,因酶蛋白的加入,即使采用高纯度的赖氨酸作为原料,得到戊二胺有机酸盐也会含有杂质,这类杂质通常对聚酰胺聚合带来有害作用,影响最终聚酰胺产品的品质。同时,这一工艺还面临聚酰胺盐结晶收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的困难。
专利CN101981202A公开了通过直接发酵得到戊二胺溶液,戊二胺浓度72g/L。然后发酵液在103℃下,回流5h,裂解发酵液中的副产物;用丁醇多次萃取,蒸发有机溶剂得到戊二胺产品的方法。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戊二胺,因戊二胺特性的影响,常用极性有机溶剂萃取。极性有机溶剂,如氯仿或丁醇,萃取过程中不可避免有溶剂挥发,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增加提取成本。有毒的有机溶剂还对操作人员的身体造成损害。
专利CN200980121108公开了用UF12000分子量的有机膜处理戊二胺酶反应液,降低反应液中三官能团有机物,三官能团有机物含量相对戊二胺为0.0063。戊二胺溶液加热到100℃以上分解戊二胺碳酸盐,然后蒸馏戊二胺得到产品的方法。但碳酸盐的分解需要较高的温度和长时间加热,同时,不能保证碳酸盐的全部分解,对精馏工艺和产品质量造成影响。
现有技术中还公开了由1,5-戊二胺盐(例如,1,5-戊二胺硫酸盐)精制得1,5-戊二胺时,为除去1,5-戊二胺盐中存在的四氢吡啶、菌体、蛋白质等杂质,,在1,5-戊二胺盐中加入碱性物质(例如,氢氧化钠)以提高pH值并使1,5-戊二胺游离而形成游离1,5-戊二胺,对加入碱性物质后形成的盐(例如,硫酸钠),再通过萃取等操作分离得游离1,5-戊二胺,再通过蒸馏进行精制的方法。同样,在通过萃取操作将1,5-戊二胺与盐分离时,需要大量的有机溶剂(例如,苯胺、氯仿等),萃取过程中不可避免有溶剂挥发,造成环境污染,同时增加分离成本。有毒的有机溶剂还对操作人员的身体造成损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1119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