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及其电动避震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11823.8 | 申请日: | 2017-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393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0 |
发明(设计)人: | 李超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超红 |
主分类号: | F16F7/00 | 分类号: | F16F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72450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及其 电动 避震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及其电动避震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使用的避震器多是液力避震器,其工作原理是当车架(或车身)和车桥间震动而出现相对运动时,避震器内的活塞上下移动,避震器腔内的油液便反复地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此时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内摩擦对震动形成阻尼力,使汽车震动能量转化为油液热能,再由避震器吸收散发到大气中。在油液通道截面和等因素不变时,阻尼力随车架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增减,并与油液粘度有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及其电动避震器,可以根据道路情况,自动调整输出力的大小,以保持车身的稳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避震器,其包括:电机、电动伸缩杆、支撑弹簧、两个压力传感器、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升缩杆包括:缸体、推杆和丝杠,其中:所述电机通过丝杠传动连接推杆的一端,所述推杆设置在所述缸体内,所述缸体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电机上,所述缸体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一法兰,所述第一法兰上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推杆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缸体且所述推杆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二法兰,第二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推杆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与所述第二法兰之间设置有支撑弹簧,所述支撑弹簧套在所述推杆上。
优选地,所述电机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座。
优选地,所述电机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座,所述推杆的另一端的顶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座。
优选地,所述汽车避震器还包括:加速度传感器,所述加速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电机、电动伸缩杆、支撑弹簧、两个压力传感器或电动伸缩杆的任一部件的任意位置处。
优选地,所述汽车避震器还包括:GPS传感器,所述GPS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电机、电动伸缩杆、支撑弹簧、两个压力传感器或电动伸缩杆的任一部件的任意位置处。
通过实施以上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及其电动避震器,据道路情况,自动调整输出力的大小,在过坎、爬坡或下坡时,传感器探测到的压力不同,通过电动杆收缩,帮助弹簧缩短伸长,使两个传感器的压力相同,则车身感觉不到弹簧支撑力的变化,车身受力不变,不会上下运动,车身保持稳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汽车电动避震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避震器,如图1所示,其包括:电机107、电动伸缩杆、支撑弹簧103、两个压力传感器、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升缩杆包括:缸体110、推杆111和丝杠,其中:
所述电机107通过丝杠传动连接推杆111的一端,具体的,该电机107的传动轴与丝杠传动连接,所述推杆111的一端及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缸体110内,所述缸体110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电机107上,所述缸体110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一法兰102,所述第一法兰102上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105,所述推杆111的另一端伸出所述缸体110且所述推杆111的另一端固定设置有第二法兰101,第二压力传感器104设置在推杆111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105与所述第二法兰101之间设置有支撑弹簧103,所述支撑弹簧103 套在所述推杆111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进一步的,所述电机107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座109,所述第二传感器104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座106。以便于将该汽车电动避震器固定装设在汽车的车体内。其他实施例在中,可以根据需要卡扣或者焊接、螺丝安装的方式将该汽车电动避震器固定连接在车体内。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进一步的,该汽车电动避震器还包括:加速度传感器112,所述加速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电机、电动伸缩杆、支撑弹簧、两个压力传感器或电动伸缩杆的任一部件的任意位置处。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上述实施例基础上,进一步的,该汽车电动避震器还包括:GPS传感器108,所述GPS传感器108设置在所述电机、电动伸缩杆、支撑弹簧、两个压力传感器或电动伸缩杆的任一部件的任意位置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超红,未经李超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118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