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容式脚踢传感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13227.3 | 申请日: | 2017-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284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许江;陆建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纳恩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5/20 | 分类号: | B60R25/20;E05F15/73;G01D5/24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24 | 代理人: | 刘常宝 |
地址: | 201612 上海市松江区漕河泾开***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容 式脚踢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电子技术,具体涉及尾门传感器。
背景技术
当前汽车电子发展迅速,舒适性的电子产品已渐渐变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汽车尾门传感器就是其中一种。经过了好多年各种方案的推出和淘汰,电容式尾门传感器,由于其实现简单,感应灵敏,成本低等特点,被广泛使用。
而在电容式尾门传感器中,目前不乏两种方案:
一种是将两电容带分离安装在汽车尾部的不同位置,两个位置同时感应人体动作。该方案识别率高,但是由于安装在两个位置,且电容带本身对安装环境要求高(远离金属,防静电漆等),导致了汽车在安装时的诸多限制。
另一种是将至少两个电容传感器电极集成在一个电容带上,通过两个电容带的状态变化来识别人体动作。而该方案,由于两个电极距离较近,互相间本身就是感应电容影响,且容易由于异物(雨水,污泥等)干扰,导致两个电容的相互影响变大。在复杂环境中容易失效。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电容式尾门传感器所存在的问题,需要一种新的电容式尾门传感方案。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容式脚踢传感器,提高识别性能和可靠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电容式脚踢传感器,包括:单板机,处理器,该传感器只具有单个电容带以及单个感应电极,所述单个感应电极集成在所述单个电容带上,该电容带连接于处理器。
在本方案中,所述单个感应电极采样产生的脚踢触发信号中,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相等且信号最大值的保持时间和总时间满足人体的正常脚踢时间。
在本方案中,所述处理器接收电容带信号,对信号进行处理,将处理结果通过通讯方式,或者电平输出的方式发送出去。
本方案有效解决在降低安装条件的前提下,保证脚踢传感器的触发性能,提高在不同环境下传感器的可靠性。
本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1.相对于双电容带设计,安装更加方便,对环境要求低;
2.相对于单电容带,双电极设计,靠干扰性更强。识别率更高。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实例中电容式脚踢传感器的系统框图;
图2为本发明实例中电容式脚踢传感器的使用状态图;
图3为本发明实例中电容式脚踢传感器触发信号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本实例方案摒弃原本至少两个电容传感器电极集成在一个电容带上的技术设计理念,采用一个电容带,并在其上只集成单个(一个)电容传感器电极的设计方案,并据此来进一步形成电容式脚踢传感器,由此构成的电容式脚踢传感器,有效解决了原本过于接近的双电极所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同时通过加强对触发电容变化曲线的限制,可以更好的提高对动作的识别。
参见图1,其所示为本实例提供的电容式脚踢传感器的系统框图。由图可知,该电容式脚踢传感器10为单电容带及单电极结构,具体由一个单板机(SBC)11,处理器12,一个电容带13以及一个感应电极14构成。
其中,单板机(SBC)11连接电源和对外通信连接,处理器12连接单板机(SBC)11以及电容带13,该电容带13上只集成一个感应电极14。
由此构成的电容式脚踢传感器10在具体应用时,安装在汽车尾部,后备箱下方(如图2所示)。
如此设置的电容式脚踢传感器10,其在工作时,由集成有单个感应电极14的电容带13来实时感应汽车尾部后备箱下方是否有人体脚踢动作;若有,则触发形成相应的信号,并传至处理器12。
处理器12接收电容带信号后,对信号进行处理,以区分出脚踢信号,并将处理结果通过通讯方式,或者电平输出的方式发送出去。
本实例中,处理器12针对单电极采样形成的触发信号进行处理时,对触发信号的上升时间,下降时间,信号最大值,以及最大值的保持时间,进行控制,以此来区分出脚踢信号。
参见图3,其所示为本实例中一次正常的脚踢信号。
由图可见,本实例中单电极采样形成的脚踢触发信号,具有如下特点:
1.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相等;
2.信号最大值保持时间和总时间满足人体的正常脚踢时间,这里优选0.5s~2s;
3.上升时间,下降时间,最大值时间满足正常的人体动作的时间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纳恩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纳恩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132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