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仿生鱼嗅囊结构的录井脱气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13739.X | 申请日: | 2017-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037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常志勇;孙友宏;李金光;佟金;高科;刘宝昌;郭威;贾瑞;邓孙华;陈东辉;马云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21/06 | 分类号: | E21B21/06;B01D19/00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22201 | 代理人: | 邵铭康,朱世林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仿生 鱼嗅囊 结构 脱气 | ||
1.一种仿生鱼嗅囊结构的录井脱气器,其特征在于:由上嗅板(1)、中嗅板(2)、下嗅板(3)、集气环(4)及半透膜(5)组成,其中上嗅板(1)的出气管Ⅰ(6)与集气环(4)的左进气孔Ⅰ(15)连通;上嗅板(1)的出气管Ⅱ(11)与集气环(4)的右进气孔Ⅰ(18)连通;中嗅板(2)的出气管Ⅲ(7)与集气环(4)的左进气孔Ⅱ(16)连通;中嗅板(2)的出气管Ⅳ(10)与集气环(4)的右进气孔Ⅱ(19)连通;下嗅板(3)的出气管Ⅴ(8)与集气环(4)的左进气孔Ⅲ(17)连通;下嗅板(3)的出气管Ⅵ(9)与集气环(4)的右进气孔Ⅲ(20)连通;上嗅板(1)、中嗅板(2)和下嗅板(3)的纵向中心线与集气环(4)的侧面垂直;上嗅板(1)与中嗅板(2)、中嗅板(2)与下嗅板(3)的横向中心线间距L1均为3mm;集气环(4)的出气孔Ⅰ(13)和出气孔Ⅱ(14)与外部真空泵连接;半透膜(5)固接于上嗅板(1)、中嗅板(2)和下嗅板(3)的嗅板表面。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鱼嗅囊结构的录井脱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嗅板(1)、中嗅板(2)和下嗅板(3)的结构完全相同,以上嗅板(1)为例,嗅板内部为腔体结构,嗅板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尺寸、形状和设置完全相同,上表面和下表面轮廓均关于嗅板的纵轴线对称,嗅板两侧分别设有出气管Ⅰ(6)和出气管Ⅱ(11),出气管内径d2均为6-8mm;嗅板前宽L3为20mm,嗅板腹部宽L2为40mm,嗅板后宽L4为22mm,自前至后的倒圆半径R1为5mm,倒圆半径R2、R3和R4均为10mm,嗅板壁厚L9为0.8-1mm;嗅板总长L7为50-55mm,出气管Ⅰ(6)和出气管Ⅱ(11)中心线至嗅板后端的间距L8为21-24mm;嗅板表面设有直径d1为2mm的通孔(12),通孔(12)按蜂窝形排列,最外层通孔(12)与上嗅面和下嗅面外轮廓之间为无孔区,其间距L6为3-6mm,相邻两通孔(12)的中心距L10为3mm,相邻两排通孔间距L5为2.6mm;嗅板前端厚度h1为6mm,嗅板后端厚度h2为8mm;中嗅板(2)两侧分别设有出气管Ⅲ(7)和Ⅳ(10);下嗅板(3)两侧分别设有出气管Ⅴ(8)和Ⅵ(9)。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鱼嗅囊结构的录井脱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集气环(4)为空心圆环,空心圆环外圈直径D1为49mm,空心圆环内圈直径D2为41mm,空心圆环壁厚L11为0.8-1mm,空心圆环内圈左壁上设有左进气孔Ⅰ(15)、左进气孔Ⅱ(16)、左进气孔Ⅲ(17),空心圆环内圈右壁上设有右进气孔Ⅰ(18)、右进气孔Ⅱ(19)、右进气孔Ⅲ(20),其直径d4均为6mm,空心圆环后侧壁沿中心线两端设有出气孔Ⅰ(13)和出气孔Ⅱ(14),出气孔Ⅰ(13)和出气孔Ⅱ(14)的直径d3均为2-3mm,集气环(4)的宽度h3为8-10mm。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仿生鱼嗅囊结构的录井脱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嗅板(1)、中嗅板(2)和下嗅板(3)平行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13739.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用装饰板加压保压输送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板材植砂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