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泥熟料生产线篦冷机内壁余热取热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19807.3 | 申请日: | 2017-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97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魏小林;潘利生;杨欢;李博;李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7D15/02 | 分类号: | F27D15/02;F27D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和信华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90 | 代理人: | 胡剑辉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泥 熟料 生产线 篦冷机 内壁 余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泥熟料生产线篦冷机内壁余热取热装置。
背景技术
我国水泥产量每年达24亿吨,占世界水泥产量的55%。水泥生产行业是典型的高能耗行业,从水泥生产工艺上看,回转窑筒体、窑头罩、蓖冷机、三次风管等设备散失的余热尚未有效回收,具有很大的节能潜力。篦冷机(篦式冷却机)是水泥厂熟料烧成系统中的重要设备,用于对已经烧成的高温水泥熟料进行冷却、输送,同时为回转窑及分解炉等提供热空气,是烧成系统的主要热回收设备。篦冷机是一种骤冷式冷却机。熟料由回转窑进入篦冷机后,在篦板上铺成一定厚度的料层,鼓入的冷空气,以相互垂直的方向穿过篦床上运动着的料层使熟料得以骤冷,可在数分钟内将熟料由1300-1400℃骤冷到100℃以下。富氧燃烧是一种在含氧浓度高(超过21%)的空气进行燃烧的高效节能技术,具有火焰温度和黑度高、燃烧速度快、燃点温度低、烟气量少、污染物低等特点。该技术用于水泥熟料生产,可显著降低吨熟料能耗、提高劣质煤利用率、提高熟料品质,同时可导致篦冷机内可回收余热增加、二次风管和三次风管烟气温度升高。因此,采用富氧煅烧技术的水泥炉窑,在篦冷机内、二次风管内和三次风管内存在更多可利用余热资源。(201310566022.X)公布了采用在篦冷机低温度外表面包裹循环水包的方法回收水泥熟料余热。(201510618017.8、201510618031.8、201510617368.7、201510618002.1)公布了在篦冷机底部外壳和熟料通道之间布置换热管的余热回收方法,热能回收主要采用导热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泥熟料生产线篦冷机内壁余热取热装置,进一步提升水泥熟料生产线余热利用水平,降低熟料能耗。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水泥熟料生产线篦冷机内壁余热取热装置,包括:篦冷机外壳顶壁、篦冷机外壳侧壁、换热管、换热组外壳、固定槽;
多个所述换热管组成换热组,安装在所述换热组外壳内;
所述固定槽将装有多个所述换热管的所述换热组外壳固定在所述篦冷机外壳顶壁和所述篦冷机外壳侧壁上;
所述换热管与外部水循环及热利用设备连接,实现所述换热管内的水与外界的循环,将篦冷机内壁的热量带走。
更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管内壁设置短翅片,用于增强水的对流换热。
更进一步地,所述换热管及换热组外壳外表涂有热辐射吸收涂层。
本发明采用在篦冷机内壁加装取热装置,基于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使得与水泥熟料换热更直接,更多的利用了水泥熟料余热,降低吨熟料能耗,尤其是在进行了富氧煅烧技术改造的水泥熟料生产线上,能够实现更高效的换热,水泥熟料降温更快,余热回收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在篦冷机实际应用示意图。
1--篦冷机外壳顶壁、2--篦冷机外壳侧壁、3--换热管、4--换热组外壳、5--固定槽、6--回转窑、7--窑头罩;8--篦冷机外壳、9--高温风出口、10--低温风出口、11--熟料出口、12--风机、13—水泥熟料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见图1、图2,一种水泥熟料生产线篦冷机内壁余热取热装置,包括:篦冷机外壳顶壁1、篦冷机外壳侧壁2、换热管3、换热组外壳4、固定槽5;
所述换热管3内壁设置短翅片,用于增强水的对流换热;所述换热管3及换热组外壳4外表涂有热辐射吸收涂层;
多个所述换热管3组成换热组,安装在所述换热组外壳4内;
所述固定槽5将装有多个所述换热管3的所述换热组外壳4固定在所述篦冷机外壳顶壁1和所述篦冷机外壳侧壁2上;
所述换热管3与外部水循环及热利用设备连接,实现所述换热管3内的水与外界的循环,将篦冷机内壁的热量带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198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