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增强除湿功能的除湿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20116.5 | 申请日: | 2017-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026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0 |
发明(设计)人: | 黄晋益 | 申请(专利权)人: | 亚弘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3/14 | 分类号: | F24F3/14;F24F13/22;F24F13/30;F25B41/06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 代理人: | 阳开亮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交换器 总出风口 进风口 冷凝器 蒸发器 壳体 潮湿空气 制冷循环装置 除湿风道 除湿设备 吸入壳体 除湿 排出 送风机配置 膨胀单元 送风机 压缩机 流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具有增强除湿功能的除湿设备,其包含壳体、制冷循环装置、热交换器及送风机。壳体包含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以及总出风口。制冷循环装置包含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以及膨胀单元。热交换器连接蒸发器与冷凝器。送风机配置于热交换器与总出风口之间,而使潮湿空气流动于蒸发器、热交换器及冷凝器之间。其中,从第一进风口吸入壳体外的潮湿空气,经由蒸发器、热交换器而从总出风口排出至壳体外,形成第一除湿风道,以及从第二进风口吸入壳体外的潮湿空气,经由冷凝器、热交换器从总出风口排出至壳体外,以形成第二除湿风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除湿机,特别地,涉及一种具有增强除湿功能的除湿机。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除湿机的应用非常的广泛,从与大楼空调统的结合,至一般家庭的使用。通过使用除湿机,空气中的水分可有效地凝结储存,使空气的湿度适合人的身体。
已知的除湿机为压缩机式除湿机,其利用具有压缩机的制冷循环装置将空气中的水气凝结、收集,以调整空气的湿度。
已知的制冷循环系统包括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以及膨胀阀。压缩机与膨胀阀为直接地连接于蒸发器与冷凝器间,而形成封闭的制冷循环系统。于上述的制冷循环系统内包含冷媒,其经过压缩机后呈高温高压的气态,再经过冷凝器使其冷却,再经过膨胀阀后呈低温低压的液态,最后进入蒸发器吸收周遭热能后,重新进入压缩机,始成一个制冷循环。
已知的除湿机包含蒸发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蓄水槽、送风机以及机壳。外部空气依序经过蒸发器、冷凝器,再经由送风机将其排出。其中,蒸发器因为低温低压的冷媒经过吸收周遭热能,当外部空气经过蒸发器时,与蒸发器的表面进行热交换,使得空气温度降至当地的露点温度以下,因此让当地空气中的水分于蒸发器的表面开始凝结,从而降低空气的湿度,达成除湿的效果。而除湿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被送至蓄水槽储存。
已知的除湿机仅具有单一空气入口以及单一的用以冷凝空气中水分的蒸发器,其除湿效能完全依赖压缩机的能效高低。因此,发展一种具有更强除湿能效的除湿机,实为一个重要且待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提供一种具有增强除湿能效的除湿设备,其可利用热交换器与制冷循环装置的独特配置而增强除湿能效。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增强除湿能效的除湿设备,包含壳体,具有第一进风口、第二进风口以及总出风口;制冷循环装置,具有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以及膨胀单元;热交换器,连接蒸发器与冷凝器;以及送风机,配置于热交换器与总出风口间,而使潮湿空气流动于蒸发器、热交换器及冷凝器间。其中,从第一进风口吸入壳体外的潮湿空气,经由蒸发器、热交换器从总出风口排出至壳体外,形成第一除湿风道,以及从第二进风口吸入壳体外的潮湿空气,经由冷凝器、热交换器从总出风口排出至壳体外,以形成第二除湿风道。
优选的,制冷循环装置通过冷媒依序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单元以及蒸发器间封闭循环运作。
优选的,蒸发器连接第一进风口,且冷凝器连接第二进风口。而冷凝器通过第一隔板与蒸发器隔离。
优选的,热交换器接续蒸发器而设置,并通过第一隔板与冷凝器隔离。
优选的,热交换器具有直向通道。
优选的,热交换器连接分流风道,其位于冷凝器与热交换器间,且由冷凝器、壳体以及热交换器包围形成。
优选的,分流风道具有排出孔洞,且分流风道经由排出孔洞连接总出风口。
优选的,经过蒸发器的干燥空气具有第一温度,且经过冷凝器的潮湿空气具有第二温度,而第一温度小于第二温度。
优选的,第一温度与第二温度的温差大于临界温差,临界温差介于22~2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亚弘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亚弘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2011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