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触控功能的OLED显示屏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21001.8 | 申请日: | 2017-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751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李高敏;李雪敏;洪耀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G06F3/044;G09F9/33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智云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功能 oled 显示屏 及其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触控功能的OLED显示屏及其制作方法。所述OLED显示屏包括依次布置的OLED盖板、OLED基板以及触摸屏,所述OLED盖板与OLED基板之间设置有3D膜,所述OLED盖板面向所述OLED基板的一面具有凹坑,所述OLED基板具有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3D膜和所述凹坑至少对应于所述OLED基板的显示区。本发明利用OLED盖板的凹坑代替传统的空气间隙,直接将3D膜设置在OLED盖板表面或者将其部分或者全部设置在OLED盖板的凹坑内,可使整体结构更加薄化和简单,并可简化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触控功能的OLED显示屏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与显示装置配合的输入设备中,触摸屏是目前最简单、方便、自然的输入设备,具有坚固耐用、反应速度快、节省空间、易于交流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各种便携式设备的显示器上。
现有的触摸屏显示装置,通常是将触摸屏成品与诸如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体显示器(PDP)、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OLED)等显示器成品通过紧密的机械配合组装在一起,以实现触控功能。对于具有触控功能的LCD,如图1所示,触摸屏本体102与触摸屏盖板101黏合之后,再与3D膜103黏合,然后通过光学导电胶104与LCD显示模组105贴合。3D膜103与LCD显示模组105之间必须具有空气间隙(Air gap)106,通过检测由空气间隙106距离改变引起的电容变化,判断触控压力大小。但是,这种LCD显示屏的厚度较大,不适应触摸屏显示装置超薄化的发展趋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触控功能的OLED显示屏,以使OLED显示屏整体结构更加薄化和简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触控功能的OLED显示屏,包括依次布置的OLED盖板、OLED基板以及触摸屏,所述OLED盖板与OLED基板之间设置有3D膜,所述OLED盖板面向所述OLED基板的一面具有凹坑,所述OLED基板具有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3D膜和所述凹坑至少对应于所述OLED基板的显示区。
可选的,在所述的具有触控功能的OLED显示屏中,所述3D膜布置于所述凹坑内。
可选的,在所述的具有触控功能的OLED显示屏中,所述3D膜覆盖所述OLED盖板面向所述OLED基板的一面的至少部分区域,且至少覆盖所述凹坑的开口。
可选的,在所述的具有触控功能的OLED显示屏中,所述凹坑的底部的面积大于所述显示区的面积,所述凹坑为矩形凹坑,所述凹坑的深度在0.1~0.5毫米之间,所述凹坑内设置有干燥部件。
可选的,在所述的具有触控功能的OLED显示屏中,所述OLED盖板是玻璃基板,所述OLED盖板以及OLED基板通过UV胶黏合在一起。
可选的,在所述的具有触控功能的OLED显示屏中,所述触摸屏包括触摸屏本体以及触摸屏盖板,所述触摸屏本体以及触摸屏盖板通过透明粘合剂黏合在一起,或者,所述触摸屏本体集成于所述触摸屏盖板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面,还提供一种具有触控功能的OLED显示屏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一具有凹坑的OLED盖板、一具有显示区的OLED基板以及一触摸屏,在所述OLED盖板与OLED基板之间设置3D膜,所述3D膜和所述凹坑至少对应于所述OLED基板的显示区;
将所述OLED盖板、OLED基板以及触摸屏封装在一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利用OLED盖板的凹坑代替传统的空气间隙(Air gap),直接将3D膜设置于OLED盖板与OLED基板之间,可使显示屏整体结构更加薄化和简单,并可简化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昆山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210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