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脊隙波导技术的无隙扫描漏波天线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24696.5 | 申请日: | 2017-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854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董兴超;王宏建;薛飞;刘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
主分类号: | H01Q1/50 | 分类号: | H01Q1/50;H01Q3/00;H01Q3/24;H01Q1/38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安思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472 | 代理人: | 王宇杨,陈琳琳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波导 技术 扫描 天线 | ||
1.一种基于脊隙波导技术的无隙扫描漏波天线,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馈源和脊隙波导传输线结构;所述脊隙波导传输线结构为上、中、下三层结构,且进一步包括:上层脊隙波导上平板(1),介质基片(4),下层脊隙波导下平板(2),若干方形探针(3)和脊线(5);在该上层脊隙波导上平板(1)上等间距分布若干横向矩形非辐射槽(6)和纵向矩形辐射槽(7),该上层脊隙波导上平板(1)位于该下层脊隙波导下平板(2)之上,该介质基片(4)位于二者之间;在该下层脊隙波导下平板(2)的中间位置设有一条脊线(5),该馈源分别位于该脊线(5)的两端,在该脊线(5)的两侧等间距分布若干该方形探针(3),电磁波通过上层脊隙波导上平板(1)的该横向矩形非辐射槽(6)和该纵向矩形辐射槽(7)进行辐射,并沿着该脊线(5)传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脊隙波导技术的无隙扫描漏波天线,其特征在于,若干个纵向矩形辐射槽(7)等间距地开设在该上层脊隙波导上平板(1)的中间位置,若干个横向矩形非辐射槽(6)分别等间距地开设在若干个该纵向矩形辐射槽(7)的两侧,且其中一侧的每个所述横向矩形非辐射槽(6)位于另一侧的两个所述横向矩形槽(6)之间,并与所述纵向矩形辐射槽(7)相对;该纵向矩形辐射槽(7)和该横向矩形非辐射槽(6)均具有阻抗匹配特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脊隙波导技术的无隙扫描漏波天线,其特征在于,该上层脊隙波导上平板(1)的一侧的横向矩形非辐射槽(6)的数量大于其另一侧的横向矩形非辐射槽(6)的数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脊隙波导技术的无隙扫描漏波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矩形辐射槽(7)的数量大于其一侧的所述横向矩形非辐射槽(6)的数量;且所述纵向矩形辐射槽(7)的数量大于其另一侧的所述横向矩形非辐射槽(6)的数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脊隙波导技术的无隙扫描漏波天线,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横向矩形非辐射槽(6)之间的距离是15.5mm,相邻的两个所述纵向矩形辐射槽(7)之间的距离是15.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脊隙波导技术的无隙扫描漏波天线,其特征在于,该基于脊隙波导技术的无隙扫描漏波天线的工作频率为12GHz-18GHz,扫描范围为-20°-14°,转换频率为14.7GHz。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脊隙波导技术的无隙扫描漏波天线,其特征在于,脊隙波导传输线结构的平面一维周期性结构阻带范围为11.66GHz-18.12GHz。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脊隙波导技术的无隙扫描漏波天线,其特征在于,脊隙波导传输线结构的平面二维周期性结构阻带范围为8.47GHz-25.85GHz。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脊隙波导技术的无隙扫描漏波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形探针的上表面为人造磁导体表面,且所述方形探针的高度为等高。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脊隙波导技术的无隙扫描漏波天线,其特征在于,所用介质基片的介电常数为1.96,该介质基片的厚度为1mm,该上层脊隙波导上平板与该下层脊隙波导下平板之间的距离等于该介质基片的厚度,且沿脊隙波导传输线保持不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未经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2469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络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小型化双频环形天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