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扭杆组件的过盈力检测方法和过盈力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28304.2 | 申请日: | 2017-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0634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2 |
发明(设计)人: | 王小臣;谭秋平;陈军;陈晓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8 | 分类号: | G01M17/08;G01L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硕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1 | 代理人: | 王法男 |
地址: | 412007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组件 检测 方法 装置 | ||
用于扭杆组件的过盈力检测方法,扭杆组件包括扭杆轴和过盈配装在扭杆轴两端的扭转臂,扭转臂上安装连杆,其特征在于采用过盈力检测装置对扭杆组件中的过盈配合进行检测,所述的过盈力检测装置包括基架、用于对扭杆轴一端的扭转臂施加轴向推力的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扭杆轴水平支撑于基架中,所述的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沿轴向装在基架上且分别位于扭杆轴的两端与扭转臂接触;启动第一油缸,向与第一油缸接触的扭转臂施加轴向推力F2,第一油缸保持施加轴向推力F2至少20秒,两个扭转臂与扭杆轴之间均不发生滑动,则扭杆组件中的过盈力检测合格,否则不合格;本发明的检测可靠性更高,检测过程更简化,用时短且效率高。本发明还提供过盈力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扭杆组件的过盈力检测方法,用于检测扭杆组件中的扭杆轴与扭转臂的过盈力是否合格,本发明还涉及一种过盈力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轨道交通用抗侧滚扭杆系统通常包括扭杆组件,连杆组件和支撑座组件三部分,扭杆组件通过支撑座组件固定在构架上,通过连杆组成固定在车体上。由圆截面弹簧钢直杆体制成的扭杆轴与扭转臂配合组装形成的扭杆组件,在轨道车辆中运用广泛。扭转臂与扭杆轴过盈配合装在扭杆轴的两端,车辆运行时,抗侧滚扭杆系统通过扭杆轴和扭转臂的过盈配合来传递扭矩和力来保证其防侧倾、侧翻功能的实现。因此在抗侧滚直扭杆系统的生产制造中,扭杆轴、扭转臂的热套过盈装配属于整个工艺过程中的特殊工序。扭转臂与扭杆轴热套装配后必须满足工艺要求的过盈量才能保证运行过程中不失效。目前行业内扭杆组件中的扭转臂与扭杆轴主要分为圆柱面过盈配合与花键过盈配合两种方式。
如图1所示为扭转臂与扭杆轴为圆柱面过盈配合也称为光轴过盈配合,现有技术中对扭转臂与扭杆轴为光轴过盈配合的检测方法一般采用专用加载试验台,通过模拟装配的方法,将扭杆组件固定在加载试验台上,限制一端扭转臂的自由度以后,加载油缸利用连杆连接另外一端的扭转臂,通过连杆将极限载荷传递至扭转臂与扭杆轴热套过盈装配面上,在加载极限载荷后,以扭转臂与扭杆轴的热套面是否滑动作为判断该扭杆组件热套装配是否合格的依据。例如CN 105157998A,公开了一种扭杆组件过盈配合检验工装,扭杆组件安装在支撑座组合上,扭杆组件一端的扭转臂固定在工件支撑座上,扭杆组件另一端的扭转臂与拉杆一端连接,拉杆的另一端与转动臂组件上的条形通孔通过销轴连接,转动臂组件可转动的装在机架盒上,机架盒固定在工作台上,机架盒的右侧装有水平放置的液压油缸,钢丝绳插编索具的一端固定在转动臂组件上,钢丝绳插编索具的另一端穿过机架盒和液压油缸从液压油缸的顶出端穿出并固定在液压油缸顶出端的右侧,液压油缸顶出端向外顶出拉动钢丝绳插编索具带动转动臂组件转动向与拉杆连接的扭转臂施加扭转力,液压油缸顶出端装有用于记录顶出压力的压力传感器。此检检验工装的检测前需要将扭杆轴两端的扭转臂分别与拉杆连接和工件支撑座连接,限制非加载一端扭杆臂的转动自由度。试验前的安装时间长,工作量大,不同型号的扭杆组件需要更换不同的拉杆与工件支撑座,换型难度大。
如图2所示,扭转臂与扭杆轴为花键过盈配合方式,此种过盈配合方式主要采用轴与套过盈配合检验的方法,通过轴向挤压过盈配合面,判断扭杆轴与扭转臂是否发生相对轴向滑动,来确定过盈配合是否合格。检验过程中扭杆轴与扭转臂产生的是轴向摩擦力与扭杆组件在车辆运行时的实际受力情况不相符,过盈配合产生的接触力和拔出力与车辆运行时扭杆组件所受的扭力的大小并不相同,检验的可靠性低,难以判断扭杆组件过盈配合是否满足抗侧滚扭杆系统在车辆安全运行状态下的性能要求。
因此,现有技术中对扭杆轴与扭转臂过盈配合检测的缺陷在于检测可靠性和检测效率难以同步现实,本发明研究目的在于运用力矩平衡原理将连杆施加在扭转臂上的扭转力等效换算成扭转臂上的轴向推力,从而检测扭杆轴与扭转臂之间的过盈力是否合格,即保证检测的可靠性,又简化检测过程提高检测效率。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283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捆包机的尼龙扎带自动收紧装置
- 下一篇:蜗轮蜗杆压缩打包机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