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方竹专用肥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28785.7 | 申请日: | 2017-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144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发明(设计)人: | 冯大兰;黄小辉;陈道静;张宏;林海晏;朱恒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5G1/00 | 分类号: | C05G1/00;C05F17/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旭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0209 | 代理人: | 周韶红;高彬 |
地址: | 400036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专用肥 竹笋 制备 养分利用率 硫酸钾 可溶性糖 磷酸一铵 亚硒酸钠 营养物质 竹笋品质 纤维素 虫卵 肥效 维生素C 硒元素 有机质 氨基酸 富含 牛粪 病菌 尿素 蛋白质 施用 竹林 无公害 施肥 土壤 生产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方竹专用肥,由包括牛粪、尿素、磷酸一铵、硫酸钾、亚硒酸钠在内的原料制得。本发明生产的专用肥有机质丰富,大于30%;氮、磷、钾养分齐全,氮、磷、钾有效养分大于25%,并富含硒元素。本发明方竹专用肥施入土壤后,不仅肥效持久,养分利用率高,而且不含活的病菌、虫卵及有害物质,无公害,品质优良。本发明能提高产量,改善竹笋品质。与未施肥的方竹林相比较,施用本发明的专用肥竹笋亩产量提高了49%以上;并且竹笋的可溶性糖、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含量均有显著的提升,同时竹笋在施专用肥后纤维素含量显著下降,口感脆嫩。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适合大规模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方竹种植,具体涉及一种方竹专用肥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方竹为禾本科竹类植物,其竹杆方形,别具一格。方竹在全世界分布的地区较少,仅产于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和贵州桐梓县箐坝山、柏芷山的国家级原始生态自然保护区。方竹笋蛋白质含量12%,脂肪0.4%,粗纤维8%,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钙、铁、硒、锌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B1、B2、C等。其肉质脆嫩、鲜美、爽口,食之有助于人体肠胃蠕动、促进消化,达到减肥、美容和防治肠胃及心血管疾病之特效,属笋中珍品。
然而多数方竹林一直处于自然粗放经营状态下,产量不高,品质较差。因此,针对方竹的营养需求特性,研发适合方竹种植的专用肥,可以达到改善方竹笋的产量和品质的效果,为方竹笋的生产和产业链打下良好基础。目前,未查询到关于方竹笋专用肥及制备方法的相关信息。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竹专用肥,该肥料配方合理、原料易得并且对方竹笋的产量和品质具有明显改善效果。
除特殊说明外,本发明所述份数均为重量份,所述百分比均为质量百分比。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方竹专用肥,由包括混合牛粪、尿素、磷酸一铵、硫酸钾、亚硒酸钠在内的原料制得;其中混合牛粪480~520份、尿素240~260份、磷酸一铵80~90份、硫酸钾160~170份、亚硒酸钠0.5~1份;所述混合牛粪为含水量为80~90%的鲜牛粪与竹屑按照体积比2~3:1混合而成;所述份数为重量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上述专用肥水分含量低于20%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上述专用肥有机质含量大于30%。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上述方竹专用肥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牛粪与竹屑混合后经过堆码发酵,然后加入尿素、磷酸一铵、硫酸钾、亚硒酸钠等无机养分发酵制得。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上述方竹专用肥的制备方法采用以下步骤:
1)原料混合:取含水量为80~90%的鲜牛粪,按体积比鲜牛粪与竹屑2~3:1的比例,加入竹屑,利用搅拌机混合均匀;
2)堆码发酵:将步骤1)中得到的混合牛粪加入发酵菌混匀成堆后发酵,至温度达到60℃以上时,每隔1~2天翻动一次;
3)无机养分加入:当步骤2)堆码发酵温度降为35~40℃时,加入无机养分(尿素、磷酸一铵、硫酸钾、亚硒酸钠),混合均匀,低温发酵,至温度降到室温,既得。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上述混合牛粪的含水量为55%~65%。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案,上述堆码发酵的发酵菌为可以分解纤维素和蛋白质功能的菌群,如嗜热耐热的纤维单胞菌、芽孢杆菌等。
一种方竹专用肥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原料混合:取含水量为80~90%的鲜牛粪,按体积比鲜牛粪与竹屑3:1的比例,加入竹屑,利用搅拌机混合均匀,得到含水量为60%左右的混合牛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未经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2878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