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丁二醇脂肪酸酯的制备方法及其作为凝胶因子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29529.X | 申请日: | 2017-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14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13 |
发明(设计)人: | 余定华;刘婷;黄娣;王文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C67/08 | 分类号: | C07C67/08;C07C69/28;B01J13/00 |
代理公司: | 江苏致邦律师事务所32230 | 代理人: | 徐蓓,蔡吉 |
地址: | 21181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丁二醇 脂肪酸 制备 方法 及其 作为 凝胶 因子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精细化工领域,具体涉及丁二醇脂肪酸酯凝胶因子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该类化合物所形成的凝胶。
背景技术
有机小分子凝胶(LMOG, Low Molecular-mass Organic Gelator)是指有机小分子化合物在非共价键例如分子间氢键、范德华力、π-π堆积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胶体。根据引起凝胶因子聚集的作用力不同可将凝胶因子分为两类:氢键作用凝胶因子和非氢键作用凝胶因子。氢键作用凝胶因子包括脂肪酰胺类、糖类衍生物等;非氢键作用凝胶因子主要是甾醇类衍生物等。
有机小分子凝胶作为一种特殊的材料,由于其具有对外界环境刺激响应迅速、化合物分子合成简单易修饰、低生物毒性且易降解、具有可触变性且能够自愈合等特点,使得此种材料在药物缓释、人工智能材料、生物组织功能材料、食品、化妆品等领域存在广泛的应用前景。
1,4-丁二醇和2,3-丁二醇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将丁二醇酯化后其结构更加稳定。将其作为凝胶因子引入凝胶体系,可以获得兼具固体和液体性质的胶体,得到具有缓释功能的新型食品或化妆品添加剂,同时有望在药物缓释方面获得应用。
大量小分子量有机凝胶因子作为一类自组装材料涌现而出。易涛等在专利《一种胆甾类有机凝胶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中介绍了一种胆甾类有机凝胶化合物,并考察了其凝胶性能,但由于其凝胶-溶胶转变温度较低,因此室温下凝胶为半固态粘稠物,成胶性能不好,且凝胶因子凝胶浓度较大(>10g/L);在专利《一种基于小分子肽的胆甾型有机凝胶分子及其制备方法》中介绍了两类胆甾型凝胶因子,以胆甾为母体,萘酐为发色团,小肽作为中间连接部分形成氢键促进凝胶形成,其形成的凝胶具有高热稳定性和水稳定性,但凝胶浓度较大,为15~30g/L。杨海宽等在专利《一种超分子有机凝胶组合物及其应用》中制备了一种能够选择性识别苦味酸的超分子有机凝胶组合物,通过肉眼观测可以快速对苦味酸进行检测且具有很强的灵敏度,但其凝胶因子的浓度较大,为5~30g/L。
因此,寻找新型的凝胶因子仍是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凝胶因子的缺陷,提供丁二醇脂肪酸酯作为一种新型的凝胶因子。
为了达到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制备丁二醇脂肪酸酯的方法,其中,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丁二醇与碳原子数为12~18的脂肪酸在氮气保护下加热至熔融;
(2)加入对甲苯磺酸催化丁二醇与脂肪酸酯化反应;
(3)反应结束冷却至80oC趁热倒入氯仿中,加入甲醇至无沉淀产生,抽滤得到沉淀并用氯仿溶解,重复上述步骤两次后将沉淀用氯仿溶解,旋转蒸发得到白色产物。
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丁二醇为1,4-丁二醇或2,3-丁二醇。
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丁二醇脂肪酸酯结构通式为:
其分子通式为:R―COO―(CH2)4―COO―R,其中,R代表碳原子数为11~17的碳链。
本发明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丁二醇脂肪酸酯结构通式为:
其分子通式为:R―COO―(CHCH3)2―COO―R,其中,R代表碳原子数为11~17的碳链。
本发明述的丁二醇脂肪酸酯作为有机凝胶因子的用途。
本发明所述的用途,其中,在需要形成凝胶的有机溶剂中添加丁二醇脂肪酸酯。
本发明所述的用途,其中,在有机溶剂中,丁二醇脂肪酸酯添加的质量浓度为2-6g/L。
本发明所述的用途,其中,含将加入丁二醇脂肪酸酯有机溶剂体系先升温后降温的步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凝胶因子与有机溶剂形成的有机凝胶是热可逆的,加热即可溶解,冷却后可再次形成凝胶;
(2)凝胶因子在浓度≥2g/L与不同有机溶剂形成了稳定的有机凝胶体系,不同凝胶因子在相同有机溶剂中形成有机凝胶的性质不同。
附图说明
图1为化合物a1H-NMR谱图;
图2为化合物b1H-NMR谱图;
图3 为化合物a添加量与凝胶强度;
图4 为化合物b添加量与凝胶强度;
图5为温度与凝胶强度的关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295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