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川崎病检测的引物组、探针及试剂盒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030055.0 申请日: 2017-01-16
公开(公告)号: CN106701962B 公开(公告)日: 2020-07-28
发明(设计)人: 曾宏彬;陈杰;罗宝花;余旻斐 申请(专利权)人: 广州赛哲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12Q1/6883 分类号: C12Q1/6883;C12N15/11
代理公司: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代理人: 舒胜英
地址: 510006 广东省广州市国际生物岛螺旋四路一号研发A区第***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用于 川崎病 检测 引物 探针 试剂盒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用于川崎病检测的引物组、探针及试剂盒,包括反转录引物、扩增引物和探针序列,所述核酸序列组合可以有效定性/定量检测人血清中的hsa‑miR‑197、hsa‑miR‑671、has‑miR‑1246和hsa‑miR‑4436。本发明的核酸序列,试剂盒等可以有效的反转录目标miRNA,更好地区分阳性样本和阴性样本,更容易判断出检测结果,得到的结果更为准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川崎病检测的引物组、探针及试剂盒。

背景技术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 K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性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该病最早于1961年由日本学者Tomisaku Kawasaki在日本首次发现,并于1967年首先报道。自1970年以来,KD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被陆续报道,以亚裔人发病率为最高。近年来KD己成为小儿常见病之一,KD主要影响5岁以下婴幼儿,临床特征为发热、黏膜炎、皮疹、颈淋巴结肿大和肢端改变,病理变化主要为全身性中小动脉血管炎,尤其易造成冠状动脉炎性损伤及其所引起的血栓性梗塞、狭窄、扩张和动脉瘤的形成。其中有些患儿形成巨大冠状动脉瘤,巨大冠状动脉瘤长期存在,后期发展为冠状动脉狭窄与闭塞,导致缺血性心脏病,甚至引起死亡。此外,该病还可以导致心肌细胞肥大、局灶性心肌缺血,心肌纤维化及成人期的心肌梗死,重者可导致猝死。即使对形成冠状动脉瘤的KD患者进行了及时有效的针对性治疗,但仍有患者因形成巨大冠状动脉瘤造成死亡。有文献表明,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为18.6%~26.0%,冠状动脉瘤发生率为3.1%~5.2%,而且,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冠状动脉瘤是KD最严重的并发症,冠状动脉瘤发生时血管内膜易形成血栓、血管内皮增生,造成临近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瘤内血液滞留,易形成血栓,从而导致邻近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发生心肌梗死及猝死。若瘤的直径≥8mm,则成为巨大瘤,消退就更加困难,且发生狭窄的几率随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加。给患儿带来很大的风险并严重的影响了患儿的生活质量。而目前针对KD致冠状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长期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外科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移植以及介入治疗,但都属于事后补救性的治疗措施,效果均不理想,除治疗费用昂贵外,治疗后患儿的生存质量亦无法保证。

报道显示,在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或地区,KD所致的冠状动脉并发症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第一位病因,并且成为成人后缺血性心脏病的主导因素之一。在我国,KD的发病率也很高,成为仅次于日本、韩国之后的第三大高发国,并且也已经取代风湿热成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最主要的病因,近年来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给我国儿童的心脏及血管健康带来很大的风险,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目前对KD的诊断包括临床指征、超声影像和实验室检查。临床上诊断KD,主要依照患儿的临床表现,待一系列典型体征出现后,并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方能诊断,时效性不佳。超声影像学检查方面,主要借助于超声心动图确诊冠状动脉病变,而对于KD患儿早期轻微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则存在局限性。实验室检查主要采用全身炎性指标来辅助诊断小儿KD: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轻度贫血、血小板进行性增高、C反应蛋白明显增加及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快等。由于这些实验室指标是通过炎性指标来间接辅助诊断KD,故特异性和指向性均不理想。许多其他疾病尤其是感染性疾病也会产生全身炎症,故此传统诊断方案常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相混淆,贻误治疗时机。

近年来不典型KD临床诊断较为困难,不典型KD发生率约为10%~36%,且发病率逐年攀升,不典型KD临床表现也常呈多样性及复杂性,易误诊为呼吸道感染、败血症、药物疹、猩红热、麻疹、淋巴结炎、幼年型类风湿等疾病,易由于误诊或漏诊而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因此,许多儿童在确诊KD时,冠状动脉损伤就已经形成了。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赛哲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赛哲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300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