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功率电池组极耳流动浸泡式控温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33110.1 | 申请日: | 2017-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1154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6 |
发明(设计)人: | 王伟;肖玮;任昌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合一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67;H01M2/26 |
代理公司: | 广州胜沃园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416 | 代理人: | 张帅 |
地址: | 510635 广东省广州市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功率 电池组 流动 浸泡 式控温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大功率电池组极耳流动浸泡式控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外部控温系统和电池组内部控温系统;
所述外部控温系统包括水箱(11)、循环水泵(12)、风冷换热器(13)、油水换热器(14)、加热装置(15)和回水管(16),所述油水换热器(14)上设置有进水口、出水口、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风冷换热器(13)的出水口与油水换热器(14)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风冷换热器(13)的进水口通过循环水泵(12)与水箱(11)的出水口连接,加热装置(15)安装在水箱(11)内,所述油水换热器(14)的出水口通过回水管(16)连接到水箱(11);
所述电池组内部控温系统包括多个并联设置的电池组(21)、循环工质泵(22)和循环管路(23),所述每个电池组(21)上均设置有循环工质入口(217)和循环工质出口(218),外部控温系统中油水换热器(14)的出油口与循环工质泵(22)的进油口连接,所述循环工质泵(22)的出油口通过循环管路(23)连接到每个电池组(21)的循环工质入口(217),所述电池组(21)的循环工质出口(218)通过循环管路(23)连接到油水换热器(14)的进油口;
所述的大功率电池组极耳流动浸泡式控温系统的控温方法,包括如下方式:
a、冷却模式,当大功率电池组(21)开始工作时,循环工质泵(22)开启,循环工质在电池内部控温系统内循环流动,当电池组(21)极耳和极柱温度迅速升高时,电池组外壳(211)内充满循环工质,极耳和极柱产生的热量迅速传递到循环工质中,当循环工质温度超过50℃后,外部控温系统开启,水箱(11)中的冷却水通过循环水泵(12)泵入风冷换热器(13),冷却水冷却到30℃以下后进入油水换热器(14)与循环工质换热,对循环工质进行冷却,控制循环工质的温度在40℃左右,升温后的冷却水回流到水箱(11)中,如此循环,保证电池组(21)的极耳和极柱温度在40℃以下,冷却过程中加热装置(15)不工作;
b、加热模式,当电池组(21)开始工作的温度在零下时,电池组(21)内部控温系统和外部控温系统开始工作,水箱(11)中的冷却水首先通过加热装置(15)加热至30℃左右,然后通过循环水泵(12)泵入油水换热器(14)与循环工质换热,将循环工质温度提高到25℃以上,从而保证电池组(21)的正常工作温度,电池组(21)正常启动,加热程中风冷换热器(13)不工作,当电池组(21)正常启动一段时间后,加热模式关闭,冷却模式开启,保证电池组(21)的正常运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功率电池组极耳流动浸泡式控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21)包括电池组外壳(211)、单体电池(212)、电池组上盖(213)、正极柱(214)、负极柱(215)、型材散热器式极耳(216)、循环工质入口(217)和循环工质出口(218),多个单体电池(212)并排安装在电池组外壳(211)内,型材散热器式极耳(216)安装在并排设置的单体电池(212)的上方,正极柱(214)和负极柱(215)分别固定在型材散热器式极耳(216)的左右两侧,电池组上盖(213)固定在电池组外壳(211)的顶部,循环工质入口(217)设置在电池组外壳(211)侧面底端,循环工质出口(218)设置在电池组外壳(211)侧面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功率电池组极耳流动浸泡式控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型材散热器式极耳(216)的中部开设有安装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多个并行间隔设置的螺孔,所述凹槽左右两侧各设置有多个对称分布的散热翅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合一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合一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33110.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