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R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拆分装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35262.5 | 申请日: | 2017-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603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成张佳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张佳宁 |
主分类号: | E04G21/00 | 分类号: | E04G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000 江苏省南通市崇***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rc 框架 剪力 结构 拆分 装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结构拆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R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拆分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现浇建筑是指在施工现场进行钢筋绑扎、支模板、浇筑混凝土等建造而成的建筑。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现浇建筑对吸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人员就业等起了积极的作用,目前现浇方式在我国建筑施工中仍占据绝对主流。但是,长期以来现浇建筑施工中广泛存在着现场湿作业量大,劳动力投入量大,工人劳动强度高、工作环境差,模板、脚手架等投入量大、周转利用率低,机械化施工程度低,施工安全隐患及事故频发,相对工效不高以及施工现场大量产生扬尘、噪音污染、建筑垃圾多等棘手问题。这些现浇建筑的先天弊端与我国当前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格格不入。
装配式建筑是将建筑部品和构配件在工厂生产,在施工现场进行组装和连接而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的建造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工业化生产方式为手段,以工程项目管理创新为核心,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智能环保技术,将建筑产品生产全过程联结成一体化产业链的结构体系,装配式建筑能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有效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工程质量等。当前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淡化,适龄建筑业从业人数的减少,适时发展装配式建筑已被提上日程。
装配式建筑按结构体系,主要分为装配式框剪结构,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装配式框架-剪力墙结构等。其中前两种结构体系在我国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国内外对装配式框架-剪力墙结构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和数值模拟方面,其中H.A.D.Samith Buddika等基于Opensees软件对装配式框-剪结构进行了理论研究。Dionysios Bournas等对1个三层装配式框-剪结构模型进行了拟动力试验,研究了结构模型不同部位,不同形式的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震损情况。Majid Divana等用非线性静力法对不同跨数和层高的装配式框-剪结构进行了理论研究。当前随着建筑工业化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装配式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应用日益增多,故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对装配式RC框-剪结构中剪力墙部位的通行做法是采用传统的全现浇方式对剪力墙进行建造,这主要是基于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作为主抗侧力构件,在地震中承担大部分的水平力,同时剪力墙作为第一道防线,在地震中最先发生破坏,故剪力墙自身的抗震性能好坏至关重要。为慎重起见,行业规范建议对RC框-剪结构中剪力墙部位采用现浇建造。然而当剪力墙采用现浇的形式时,其弊端明显,施工中往往会因为剪力墙部位的施工进度慢而影响整个楼层的施工进度,这不符合装配式结构高效施工的特点。故有必要研究框架部分采用预制形式,剪力墙部分也采用预制形式的“全”装配式RC框-剪结构的抗震性能。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R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拆分装配方法。
技术方案:一种RC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拆分装配方法,包括如下部分:
(1)剪力墙部位拆分:剪力墙部位拆分时,以一层层高为单位进行拆分,将剪力墙的拆分部位选在层高处;
(2)框架部分的拆分:框架部分的拆分时,是将柱子的拆分点放在楼层的楼板处;
(3)框架柱的拆分:框架柱的拆分时,装配结合面选在柱子的半层高反弯点处;
(4)框架梁与框架柱的拆分:将框架梁与框架柱的连接部位选择在距离框架柱外侧。
作为优化:所述RC框架-剪力墙结构在装配时,将建筑底部楼层采用现浇方式进行建造,其余楼层采用装配方式进行建造。
作为优化:所述框架柱的拆分处选为柱子的反弯点处,柱子的连接采用半灌浆套筒。
作为优化:所述框架梁的拆分处设置在梁端距梁根部外侧,梁的连接采用全灌浆套筒。
有益效果:本发明能保证框架柱节点处柱子的连接刚度不削弱,以期在地震作用下可以实现“强柱弱梁”的破坏机制。同时将框架梁与框架柱的连接部位选择在距离框架柱外侧,目的是希望地震作用时梁端塑性铰外移,尽可能实现梁端塑形铰破坏机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张佳宁,未经成张佳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3526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