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产、抗病、抗倒小麦新品种的培育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37444.6 | 申请日: | 201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042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09 |
发明(设计)人: | 王宗启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东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C1/00;A01C21/00;A01H3/04;C05G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32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产 抗病 小麦 新品种 培育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产、抗病、抗倒小麦新品种的培育方法,属于小麦新品种培育方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是世界上广为种植的一种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几乎全作为食用。小麦是小麦系植物的统称,是单子叶植物,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禾本科植物,小麦的颖果是人类的主食之一,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馒头、饼干、面条等食物;发酵后可制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质燃料。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A及维生素C等。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麦的地区,中国是世界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2010年小麦是世界上总产量位居第二的粮食作物(6.51亿吨),仅次于玉米(8.44亿吨)。
目前:小麦新品种不具有高产、抗病、抗倒等优良特性,此外,往往由于现有技术关于培育方法的不正确、管理不恰当而导致培育的新品种小麦种子质量不达标,这样可能就带来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为此,需要改进一种新的培育方法,能够综合型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高产、抗病、抗倒小麦新品种的培育方法,本方法改变传统小麦的培育方法,提高了新品种小麦的产量,提高了新品种小麦的抗病、抗倒等优良性,进而增加了收益,满足实际需要。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产、抗病、抗倒小麦新品种的培育方法,该培育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1):小麦破眠催芽后放入0~3度的低温芽箱内进行强制春化,35~40天后完成小麦的强制春化,此时小麦处于苗期,高3公分;
步骤(2):种植食用马铃薯,待食用马铃薯生长至6~10cm时,将马铃薯一端切断(切断距离为0.8~1.2cm);
步骤(3):将小麦苗、一端切断的马铃薯移至无风无菌的智能气候控制室内,智能气候控制室内控制温度保持在20~30度之间、湿度为60~80%,用消毒刀片将小麦从分蘖节处切断,保留小麦分蘖节上部分作接穗,对小麦的切断处消毒;
步骤(4):用一端切断的马铃薯做砧木,在马铃薯切断的端口位置上用1.5mm的钻头钻出嫁接孔,嫁接孔深度为马铃薯厚度的2/5~3/5,对嫁接孔和周围部位消毒;
步骤(5):将接穗插入嫁接孔中,用医用胶布将做为砧木的马铃薯和接穗一同缠紧;
步骤(6):移入灭菌处理的营养培养箱中,将接穗的马铃薯种植于营养土中,营养土覆盖至嫁接孔以上6~12mm,营养培养箱闭光,温度为20~25度,培养26~32天;
刚进入营养培养箱时,对接穗的马铃薯进行雾化喷水,每1~3小时喷一次水,直至小麦长出第一片叶时,停止喷水;
用营养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配成的营养液进行施肥,每隔5天喷洒一次,喷洒浓度为200ppm;
步骤(7):移入人工智能气候室,模拟小麦后期生长期条件,室内温度为26~32度、湿度为60~80%,白天用自然光,晚上用模拟光7~11小时,80天后小麦成熟,可以收获小麦种子;
步骤(8):将小麦种子做为子一代种子,50%用于大田种植,从中获取变异的植株,50%作为种子, 再次与一端切断的马铃薯进行嫁接回交,获得子二代种子;
步骤(9):将子二代种子的50%用于大田种植,从中获取变异的植株,50%作为种子,第三次与一端切断马铃薯进行嫁接回交,获得子三代种子。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在步骤3和步骤4中,对食用马铃薯、接穗进行消毒的溶液为无水酒精,其浓度为 94%。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在步骤6中,所述的营养液为营养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均匀混合而成,其质量比为1:1:1。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实施效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东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省东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374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