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电动修复翻转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42092.3 | 申请日: | 2017-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1343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5 |
发明(设计)人: | 陈明;陈玉衡;张佳文;余国强;王新宇;王蕊;陈华;孙春美;刘冠男;李小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9C1/08 | 分类号: | B09C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合德专利事务所11244 | 代理人: | 王文会,刘榜美 |
地址: | 10003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金属 污染 土壤 电动 修复 翻转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永久性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电动修复装置;可应用于重金属/放射性污染土壤和/或淤泥修复;可用于含重金属和/或有机污染物和/或放射性元素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可用于稀有和/或贵金属贫矿的富集和提取;可用于土壤和/或淤泥和/或固体废弃物中的VOCs、SVOCs、POPs、PAHs和PCBs等有机污染物的低温脱附和修复;也可用于工矿企业含污染物废水处理。
背景技术
所谓的“永久性修复”就是要把被污染土壤(包括淤泥和其他固体废弃物)等介质中的重金属提取出来。从理论上讲,重金属提取方法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大类。其中,电动修复技术(electrokinetic processing,EK)主要是物理技术,尽管它有可能与化学的或者生物的技术复合从而形成新的修复模式。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人利用电力来提取土壤中的重金属。1993年,美国人Acar首次发表了旨在阐释电动修复原理的文章,代表了电动修复技术正式形成。大约1995年左右,国内就有人做小规模研究。但国内目前能查阅到的最早的文章是在本世纪初周东美和邓昌芬(2003)的发表在《农业环境科学学报》上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电动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电动修复的基本原理都是将电极插入受污染的土壤中,在施加直流电后,土壤孔隙中的水溶液产生电渗流,使得带电金属阳离子向阴极发生电迁移,同时带电阴离子向阳极迁移,多种迁移运动的叠加载着重金属污染物离开处理区的土壤,并在阴阳两极通过沉积或者离子交换、吸附、萃取等方式被去除,从而达到修复的目的。在电动修复过程中,可以发生电解、电渗流和电迁移等现象,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水的电解、土壤性质、重金属种类和浓度等。国内外学者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如何控制碱性带,提高修复效率。在电动修复过程中,在距离阴极1/3~2/3处理箱总长度的空间范围内,会产生pH值≥9的“碱性带”。大多数重金属在遇到碱性带时,就与OH-结合形成氢氧化物沉淀,从而导致迁移过程的中断,导致修复失败。为了控制碱性带的范围,提高修复效率,许多学者提出了改进意见,常见的有酸碱中和法、阳离子选择性膜法、电渗析法、络合剂法、表面活性剂法、氧化还原法、EK-生物技术联用法和LasagnaTM法。
2、电动力供给方式。包括:(1)直流电的控制电流法和控制电压法;(2)交直流电交替使用的技术和方法。一般地,直流电的电场梯度为(0.4~2V/cm)和电流密度(2~5mA/cm2)。
3、电动修复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污染物迁移的方式、机制及其数学模型等。研究土壤类型及其性质对修复效果的影响等。有关研究对改善电动修复的效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应用研究。包括电修复Cu污染土壤;利用电渗流原理从污泥中脱水;利用Tween80、硝酸、EDTA等控制阴极pH;利用EK修复Cr、Pb、Zn、Cd、Hg等重金属污染土壤等。也包括对淤泥、底泥和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的修复。
从技术实现的空间位置看,电动修复技术可以分成原地原位、原地异地修复和异地异位三大类。本发明属于为实现原地异位技术而设计的修复装置。目前国内在原地异位技术上的典型专利技术如下。
专利CN1695834(公开日2005-11-16)《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电动力学修复方法》: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电动力学修复方法,采用离子交换膜将阴极与受试土样分隔开,并用多孔陶瓷板置于离子交换膜与土壤之间防治离子交换膜堵塞,利用电极自身产生的H+和OH-,并借助离子交换膜的阻隔作用,控制电动力学修复过程中土壤的pH值,加速污染物的溶出和迁移。处理后阳极溶液保持强酸性,用于清洗、再生离子交换膜。阴极溶液保持强碱性,大多数重金属阳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沉淀,通过沉淀、离心纯化得到纯度重金属化合物,而得到净化后的碱性阴极溶液用于中和土壤的酸。该方法具有安全可靠、操作方便和成本低廉等优点,修复后土壤的pH值能基本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未经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4209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