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紧凑式活性焦炭化活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45473.7 | 申请日: | 2017-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370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24 |
发明(设计)人: | 赵玉良;郭居奇;李俊辉;郝瑾;金晶;余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B57/02 | 分类号: | C10B57/02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何锐 |
地址: | 710032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紧凑 活性 焦炭 活化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紧凑式活性焦炭化活化装置,包括相互串联的一级回转炉和二级回转炉;一级回转炉包括设有分割腔的一级筒体;分割腔内均设有加热管;一级筒体连接一级炉头箱;一级筒体连接与加热管连通的一级热风箱;一级热风箱上穿设螺旋推进器;螺旋推进器连通分割腔,并贯穿于二级回转炉的炉头筒体;炉头筒体通过活化筒体连通炉尾筒体,活化筒体的入口还连通螺旋推进器,出口通过炉尾筒体连接炉尾箱;炉尾箱外接蒸汽输入装置;所述活化筒体外设置热烟气活化装置;热烟气活化装置的出口连通一级热风箱;热烟气活化装置的入口连通与一级筒体连通的中间集气箱。本发明利用两级回转炉的紧凑式连接,简化工艺流程,提高热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活性焦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紧凑式活性焦炭化活化装置。
背景技术
活性焦是指采用煤或热解半焦为原料,经过粉磨、成型、炭化、活化、冷却及筛分分级等工序得到的具有良好吸附性能的一种粒状物质,可广泛应用于工业废气及工业废水的吸附、净化处理。随着近些年来我国对工业废弃物排放标准的不断提高,活性焦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但由于长期未得到足够重视,我国活性焦的生产技术及设备,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在技术性能上还有较大差距。其中的炭化、活化设备,目前还多采用各种较为落后的立式设备或小型的回转设备,工艺上也均为分体式布置,能效不高,能量浪费严重,生产流程复杂,影响了生产线的效率和活性焦产品的性能,也不适应规模化生产的需要,亟需改造升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活性焦生产装备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紧凑式活性焦炭化活化装置,该装置工艺流程合理、炭化活化流程紧凑。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紧凑式活性焦炭化活化装置,包括相互串联的一级回转炉和二级回转炉;所述一级回转炉和所述二级回转炉轴线平行,且均倾斜布置于地面上;所述一级回转炉包括一级筒体;所述一级筒体为分腔式回转筒体;所述分腔式回转筒体内部设有多个沿其周向独立设置的分割腔,每个分割腔内均设有加热管;所述一级筒体的头端连接一级炉头箱;所述一级炉头箱的上端设有烟气出口;所述一级炉头箱中间位置由外向内横向穿设一螺旋喂料器;所述螺旋喂料器的上侧壁上设有一进料口;所述一级筒体的尾端设置一级热风箱;所述分割腔内的加热管连通所述一级热风箱;所述一级热风箱上横向贯穿一螺旋推进器;所述螺旋推进器的前开口连通所述多个分割腔,所述螺旋推进器的后端横向贯穿于所述二级回转炉的炉头筒体;所述炉头筒体位于所述一级热风箱的右侧;所述炉头筒体的右侧连有沿着周向均匀设置的多个活化筒体,每个所述活化筒体的入口通过多个布料器连通所述螺旋推进器,出口连通一炉尾筒体;所述炉尾筒体连接一炉尾箱;所述炉尾箱的上端设有空气进气口;所述炉尾箱的下端设有活化料出口;所述炉尾箱外接与所述活化筒体连通的蒸汽输入装置;所述多个活化筒体外围设置热烟气活化装置;所述热烟气活化装置的出口连通所述一级热风箱;所述热烟气活化装置的入口连通一中间集气箱;所述中间集气箱位于所述一级热风箱和炉头筒体之间,并连通所述一级筒体。
优选的,所述螺旋推进器设有外层筒体排气道;所述外层筒体排气道通过导气管连通多个分割腔;所述外层筒体排气道的尾端设有通向所述中间集气箱的排气道出气口;所述中间集气箱的下端设有集气箱排气口;所述集气箱排气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热烟气活化装置。
优选的,所述热烟气活化装置包括围设于所述炉头筒体、所述炉尾筒体以及所述活化筒体外围的热烟室;依次连通于所述热烟室下方的进口集气箱和热风炉;连通于所述热烟室上方的出口集气箱;所述热风炉连通所述中间集气箱;所述出口集气箱连通所述一级热风箱上端开设的炭化烟气入口。
优选的,所述热烟室沿轴线方向通过分割板分成多个不同的加热室;各个加热室分别设有各自的活化热烟气进口和活化热烟气出口;各个活化热烟气进口通过各自对应的进气管道连接所述进口集气箱;各个活化热烟气出口通过其对应的出气管道连接出口集气箱。
优选的,所述热烟室采用保温砖和粘土砖砌筑而成,墙体厚度400~600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未经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4547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