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火电厂磨煤机液压油系统及其启停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46185.3 | 申请日: | 2017-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28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7 |
发明(设计)人: | 任彦;黄葆华;刘双白;张德利;崔彦亭;王维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1/028 | 分类号: | F15B11/028;F15B11/08;F15B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王涛;汤在彦 |
地址: | 10004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火电厂 磨煤机 液压油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火电厂磨煤机液压油系统及其启停控制方法,该系统包括:液压油箱、两液压油泵、两蓄能器、两冷却器、液压缸、切换电磁阀、变加载比例溢油阀、定加载溢油阀、比例溢油阀及多条管道;两液压油泵设置在所述液压油箱内,在两液压油泵的出口处均设有出口逆止阀;液压油泵通过两路供油管道分别连接正作用室和反作用室;两蓄能器分别设置在两供油管道上,在蓄能器入口设有供油阀,出口处设有稳压阀;切换电磁阀、变加载比例溢油阀、定加载溢油阀设置在液压油泵与正作用室之间的回油管道上,用于切换变加载比例溢油阀及定加载溢油阀;比例溢油阀设置在液压油泵与反作用室之间的回油管道上;两回油管道汇合后经冷却器与液压油箱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火力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火电厂磨煤机液压油系统及其启停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火电厂现有的磨煤机液压油系统主要由电动机、齿轮泵、比例溢油阀、溢流阀、换向阀、多个液压缸、流量控制阀、单向阀、冷却器、过滤器、压力变送器等以及油缸蓄能器组等组成。每个液压缸分别通过拉杆拉动刚性加载架,给煤机出口的煤通过中央落煤筒落在中间磨盘上,连接于加载架上的磨辊对磨盘上的煤层施加压力,磨煤机液压油为变加载系统,这种系统的液压碾磨力是可调的,在不同工况下可调节到相应的最佳碾磨力,通过改变比例溢流阀电信号的输入来进行调节,当煤质发生变化或符合快速变化时,碾磨力可以快速调节,液压加载磨煤机有更好的运行条件。但是,现有的火电厂在磨煤机液压油系统全停状态下,无法实现磨煤机液压油系统的自动启动,也无法在磨煤机液压油系统运行状态下实现磨煤机液压油系统的自动停止,并且当磨煤机液压油系统启动程序运行至某一步时,若该步序条件不满足,无法继续启动程序的运行。即,现有磨煤机液压油系统的运行与停止均需要人为干预,这大大增加了工作量和人力成本,并且若不能及时启动或者停止磨煤机液压油系统,则会影响机组正常运行。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火电厂磨煤机液压油系统及其启停控制方法。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火电厂磨煤机液压油系统,所述火电厂磨煤机液压油系统包括:液压油箱、第一液压油泵、第二液压油泵、第一蓄能器、第二蓄能器、第一冷却器、第二冷却器、液压缸、切换电磁阀、变加载比例溢油阀、定加载溢油阀、比例溢油阀及多条管道;
所述第一液压油泵及第二液压油泵设置在所述液压油箱内,在两个液压油泵的出口处分别设有液压油泵出口逆止阀,在所述出口逆止阀的出油口设有联络管道;所述第一液压油泵通过两路供油管道分别连接所述液压缸的正作用室和反作用室,所述液压缸通过连杆连接磨煤机的磨辊;所述第一蓄能器及第二蓄能器分别设置在两路供油管道上,在所述第一蓄能器及第二蓄能器的入口处分别设有供油阀,所述第一蓄能器及第二蓄能器的通向回油管道的出口处分别设有一稳压阀;
所述切换电磁阀、变加载比例溢油阀、定加载溢油阀设置在所述第一液压油泵与液压缸正作用室之间的第一回油管道上,所述切换电磁阀用于切换所述变加载比例溢油阀及定加载溢油阀;所述比例溢油阀设置在所述第一液压油泵与液压缸反作用室之间的第二回油管道上;所述第一回油管道与第二回油管道汇合后,经并联连接的所述第一冷却器、第二冷却器与所述液压油箱连接;在所述第一冷却器、第二冷却器的两端分别设有入口电动门和出口电动门;
所述变加载比例溢油阀、定加载溢油阀的出口处设有一正作用力回油逆止阀,在所述比例溢油阀的出口处设有一反作用力回油逆止阀。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火电厂磨煤机液压油系统启停控制方法,所述火电厂磨煤机液压油系统启停控制方法包括:
判断是否第一冷却器入口电动门和出口电动门均已开,且第二冷却器入口电动门和出口电动门均已关;如果否,发出开启第一冷却器入口电动门和出口电动门的指令,及关闭第二冷却器入口电动门和出口电动门的指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4618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