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火电厂锅炉风烟系统及其启停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46248.5 | 申请日: | 2017-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52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1 |
发明(设计)人: | 任彦;黄葆华;陈晓峰;赵宁;梅隆;庞春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L15/00 | 分类号: | F23L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王涛;汤在彦 |
地址: | 100045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火电厂 锅炉 风烟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火电厂锅炉风烟系统及其启停控制方法,该系统包括:第一及第二空气预热器、第一及第二送风机、第一及第二引风机、送风机出口母管联络门及多条管道;送风机通过管道与空气预热器连接,在送风机入口设有入口导叶,在其出口设有出口电动门;空气预热器通过两路管道与锅炉炉膛连接,在其中一条管道上设有空预器出口电动门,在另一条管道上设有空预器入口电动门;引风机设置在空气预热器通向烟塔的管道上,在引风机的两端分别设有入口及出口电动门,在其入口处还设有引风机入口导叶;第一送风机的出口母管及第二送风机的出口母管通过送风机出口母管联络门连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火力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火电厂锅炉风烟系统及其启停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火电厂的锅炉中需要保证足够的进气量才能保证锅炉的燃烧效率,现有的锅炉中多是对锅炉直接设置进气管道,将外界的空气导入燃烧室,但是由于外界空气与炉膛温度存在较大的温度差,导入外界空气后悔降低炉温,从而降低燃烧效率,如果增加单独的空气加热装置,又会增加运行成本。并且,现有的火电厂在锅炉风烟系统全停状态下,无法实现锅炉风烟系统的自动启动,也无法在锅炉风烟系统运行状态下实现锅炉风烟系统的自动停止,并且当锅炉风烟系统启动程序运行至某一步时,若该步序条件不满足,无法继续启动程序的运行。即现有锅炉风烟系统的运行与停止均需要人为干预,这大大增加了工作量和人力成本,并且若不能及时启动或者停止锅炉风烟系统,则可能影响机组正常运行。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火电厂锅炉风烟系统及其启停控制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火电厂锅炉风烟系统,所述火电厂锅炉风烟系统包括:第一空气预热器、第二空气预热器、第一送风机、第二送风机、第一引风机、第二引风机、送风机出口母管联络门及多条管道;
所述第一送风机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一空气预热器连接,在所述第一送风机入口设有送风机入口导叶,在其出口设有送风机出口电动门;所述第一空气预热器通过两路管道与锅炉炉膛连接,在其中一条管道上设有空预器出口电动门,在另一条管道上设有空预器入口电动门;所述第一引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空气预热器通向烟塔的管道上,在所述第一引风机的两端分别设有入口电动门及出口电动门,在所述第一引风机的入口处还设有引风机入口导叶;
所述第二送风机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二空气预热器连接,在所述第二送风机入口设有送风机入口导叶,在其出口设有送风机出口电动门;所述第二空气预热器通过两路管道与锅炉炉膛连接,在其中一条管道上设有空预器出口电动门,在另一条管道上设有空预器入口电动门;所述第二引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空气预热器通向烟塔的管道上,在所述第二引风机的两端分别设有入口电动门及出口电动门,在所述第二引风机的入口处还设有引风机入口导叶;
所述第一送风机的出口母管及所述第二送风机的出口母管通过所述送风机出口母管联络门连通。
本发明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火电厂锅炉风烟系统启停控制方法,所述火电厂锅炉风烟系统启停控制方法包括:
判断是否第一空气预热器入口电动门和出口电动门、第二空气预热器入口电动门和出口电动门均已关,且第一引风机入口电动门和出口电动门、第二引风机入口电动门和出口电动门均已关,且第一送风机出口电动门和第二送风机出口电动门均已关,且送风机出口母管联络门已关,且第一引风机入口导叶和第二引风机入口导叶均已关,且第一送风机入口导叶和第二送风机入口导叶均已关;如果否,发出关闭第一空气预热器入口电动门和出口电动门、第二空气预热器入口电动门和出口电动门的指令,及关闭第一引风机入口电动门和出口电动门、第二引风机入口电动门和出口电动门的指令,及关闭第一送风机出口电动门和第二送风机出口电动门的指令,及关闭送风机出口母管联络门的指令,及关闭第一引风机入口导叶和第二引风机入口导叶的指令,及关闭第一送风机入口导叶和第二送风机入口导叶的指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462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