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反应粘沥青防水卷材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47389.9 | 申请日: | 2017-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009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23 |
发明(设计)人: | 于春月;张颢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朗坤防水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195/00 | 分类号: | C09J195/00;C09J123/06;C09J157/02;C09J133/04;C09J153/02;C09J109/06;C09J11/04;C09J11/06;C09J7/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20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应 沥青 防水 卷材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反应粘沥青防水卷材,包括由上至下排布的:第一隔离膜、第一反应粘沥青防水层、聚氨酯胎基层、第二反应粘沥青防水层和第二隔离膜,第一反应粘沥青防水层和第二反应沥青防水层组分相同,包括如下以重量份数表示的组分:90#沥青2900‑3100份;10#沥青280‑320份;机油850‑950份;聚乙烯950‑1050份;石油树脂15‑25份;偶联剂15‑25份;胶粉450‑490份;石粉2300‑2500份;SBS 293‑307份;SBR 890‑910份。将SBS和SBR结合使用,增强反应粘沥青防水卷材的黏结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防水材料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反应粘沥青防水卷材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潮湿环境中的建筑表面因为防水材料选用不当的问题,经常会造成建筑表面渗水,致使建筑内部钢筋锈蚀,混凝土铺装层剥落、碱骨料反应,以及由于钢筋锈蚀所造成的混凝土膨胀等损坏问题,严重影响了建筑的耐久性以及建筑正常的使用寿命。因此,建筑的防水处理特别是在潮湿环境中的建筑防水问题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在传统建筑施工过程中,防水材料一般主要分为两大类:卷材类以及涂料类。
但是,防水涂料存在施工厚度不易控制;与基面牢固结合,易受基面裂缝影响产生伸缩开裂;大部分涂料不易在长期受水浸的环境中使用,也不易在阳光暴露的地方使用;施工时要多次涂刷,施工周期长,在施工过程中易产生溶剂,污染环境等多种问题。
同时,卷材类的防水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与基面的粘结问题。防水卷材与混凝土基面之间形成物理吸附和一定的卯榫作用而粘接在基面上,极容易受环境湿热循环、水汽膨胀、基层运动等因素影响,从而使粘结力下降,产生解吸附和脱卯榫的过程,失去密封防水效果。并且,在普通的防水工程中,防水卷材的横纵向拉力不均匀,若在高速铁路、地铁、洞体隧道等要求高的防水防渗工程当中,此类防水卷材就不能满足其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反应粘沥青防水卷材及其制备方法,将SBS和SBR结合使用,增强反应粘沥青防水卷材的黏结性能。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反应粘沥青防水卷材,包括由上至下排布的:第一隔离膜、第一反应粘沥青防水层、聚氨酯胎基层、第二反应粘沥青防水层和第二隔离膜,第一反应粘沥青防水层和第二反应沥青防水层组分相同,包括如下以重量份数表示的组分:90#沥青2900-3100份;10#沥青280-320份;机油850-950份;聚乙烯950-1050份;石油树脂15-25份;偶联剂15-25份;胶粉450-490份;石粉2300-2500份;SBS293-307份;SBR 890-910份。
进一步地,偶联剂为硅烷偶联剂。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10#沥青粘度较大,而90#沥青的粘度较小一些,10#沥青和90#沥青相混合得到粘度适中的沥青,机油可进一步增加沥青的熔融性,使沥青混合均匀,在沥青中加入聚乙烯改性,可以进一步增加沥青的柔韧性和耐久性。石油树脂与沥青的结合性能较强,石油树脂加入到沥青中,使沥青分散性更好。加入石粉和硅烷偶联剂,石粉表面形成一层偶联层,并且裹附在沥青表面,偶联层的基团与沥青中的基团发生交联,增强沥青和石粉之间的黏结性能,同时增加防水卷材的强度,SBS、SBR和胶粉混合增加胶黏性能,并且提高防水卷材的延展性能。
进一步地,胶粉的粒径为40目。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用粒径为40目的胶粉,该目数的胶粉更容易填充在其他材料中,并且更方便与其他材料混合均匀。
进一步地,胶粉为丙烯酸酯。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使用丙烯酸酯作为胶粉,丙烯酸酯黏结性能强,并且具有很好的拉伸性能,其与SBS和SBR结合,可形成坚固的防水层,与沥青结合增强防水卷材的粘附力,并且增强耐水性。
进一步地,石粉为碳酸钙石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朗坤防水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朗坤防水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4738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