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调控水稻育性的DNA序列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47885.4 | 申请日: | 2017-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203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发明(设计)人: | 谢红卫;彭晓珏;蔡耀辉;钱明娟;蔡怡聪;朱友林;颜龙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南昌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62 | 分类号: | C12N15/62;C07K19/00;C12N15/82;C12N1/21;A01H5/00;A01H6/46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齐海迪 |
地址: | 330000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调控 水稻 dna 序列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水稻育种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调控水稻育性的DNA序列及其应用。通过将雄性不育水稻线粒体特异开放阅读框和线粒体导肽组合转化水稻品种导致产物无花粉核不育,该方法可以快速高效通过转基因的方法获得不同水稻品种的显性核不育材料,该不育材料无花粉型败育、不育稳定,不受温度环境影响。本发明将在水稻遗传育种,特别是定向创制无花粉型显性核不育材料,可在显性核不育轮回选育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稻育种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调控水稻育性的DNA序列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水稻遗传育种所用的方法技术路线非常多,比如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育种等等,而轮回选择育种作为一个非常有效的育种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玉米育种。对于自交作物的轮回选择以小麦上实践得较为成功,水稻虽然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很多育种者提出利用萍乡显性核不育或光敏核不育基因进行水稻轮回选择育种研究,用核质互作的野败不育基因进行轮回选择选育恢复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效果总是不太理想,分析原因发现这主要是与不育基因使用有关。水稻轮回选择育种使用的不育基因主要是显性及隐性核不育基因,隐性不育基因尝试使用比较多。而光敏核不育隐性基因由于受温、光环境条件影响限制以及后代不育株出现频率低,异交聚合优良基因效果受到限制;野败胞质不育基因由于受核质互作因素的限制及后代不育株出现频率低等原因使得轮回选择的优良基因选择效率不高。
对于水稻显性核不育基因目前已有多例报道,如江西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但在幼穗分化期遇持续高温有少量自交结实。四川农业大学的低温敏显性核不育水稻(基因TMS)为对温度敏感型的雄性不育,花粉败育是以典败和染败为主;浙江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分别用γ射线处理水稻品种获得了3个显性核不育材料,花粉败育以典败和染败为主,但存在败育不彻底、仍有少量自交结实、花粉囊较膨大不易区别等问题;从目前的报道来看,可供选择的水稻显性核不育材料较多,但受稳定性限制,真正实用的大概不多。因此,筛选和创制出类似于小麦太谷核不育基因、育性稳定、败育彻底且不受环境影响的水稻显性核不育材料,进行水稻轮回选择育种则可大大提高育种效率。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定向获得无花粉型核不育材料的转基因方法,通过将雄性不育水稻线粒体特异开放阅读框和线粒体导肽组合转化水稻品种导致产物无花粉核不育,该方法可以快速高效通过转基因的方法获得不同水稻品种的显性核不育材料,该不育材料无花粉型败育、不育稳定,不受温度环境影响。本发明将在水稻遗传育种,特别是定向创制无花粉型显性核不育材料并显性核不育轮回选育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描述本发明的化合物、组合物、蛋白质、肽等以及方法之前,应当理解,这些实施方式不限于所描述的特定方法、方案以及试剂,这是因为它们可以变化。还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特定实施方式目的,并且不旨在限制本实施方式或权利要求的范围。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DNA序列,具有调控水稻育性的功能,所述DNA序列为将水稻线粒体不育基因的序列与导肽连接得到;
所述水稻线粒体不育基因的序列选自下列组的序列之一:
a)、具有SEQ ID 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b)、具有SEQ ID NO:2所示的核苷酸序列;
c)、在严格条件下能够与a)或b)所述核苷酸序列杂交的核苷酸序列;
d)、与a)、b)或c)之任一所述序列互补的核苷酸序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南昌大学,未经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南昌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478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