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多CPU处理的外辐射源雷达实时信号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50117.4 | 申请日: | 2017-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0240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6 |
发明(设计)人: | 郑光勇;王华兵;王满喜;李志鹏;高磊;李永成;刘国柱;杨晓帆;王璐璐;王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 |
主分类号: | G01S7/41 | 分类号: | G01S7/41;G01S7/36 |
代理公司: | 洛阳市凯旋专利事务所 41112 | 代理人: | 陆君 |
地址: | 471003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cpu 处理 辐射源 雷达 实时 信号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雷达系统技术领域,公开的一种基于多CPU处理的外辐射源雷达实时信号处理方法,就是利用多CPU电脑或服务器,以及通用编程语言实现外辐射源雷达实时信号处理,增加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实现的灵活性。将外辐射源雷达的整个信号处理过程拆分为杂波抑制、相关处理、目标检测等多个处理步骤,并将每个步骤放在不同的CPU资源上运行,并使每个步骤的处理时间小于一组数据的积累时间,即不出现信号丢失现象,实现信号处理的连续性和实时性,本发明能够完成杂波对消处理,提高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的灵活性,实现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的实时性。并且还能够减少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的开发周期,降低了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对开发技术人员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雷达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多CPU处理的外辐射源雷达实时信号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外辐射源雷达是一种利用第三方设备发射的电磁信号(如电视信号、广播信号)探测飞机目标的双/多基地雷达系统。该体制雷达本身并不发射能量,而是被动地接收目标反射的第三方设备的电磁信号,对目标进行跟踪和定位[1][2]。
外辐射源雷达目标检测通常采用无源相关定位技术,在接收系统中至少要设置2个通道:监视通道和参考通道,分别用来接收目标回波信号和参考信号;然后通过监测通道(杂波抑制后)与参考通道的互相关模糊函数(匹配滤波)计算获取距离-多普勒谱,据此实现目标检测与跟踪,其工作原理和信号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在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中,需要经历杂波抑制、相关处理、目标检测等关键步骤。为了增加外辐射源雷达的探测距离,需要增加信号的积累时间,信号积累时间通常在几百毫米,甚至1秒,因此数据运算量巨大。如何高效、方便的实现外辐射源雷达的实时信号处理、获得连续的结果输出、不出现数据丢失情况,是进行外辐射源雷达系统研制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目前,进行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实时处理的方法主要是采用FPGA芯片加DSP芯片的硬件板卡和利用CPU加GPU卡混合编程等两种较为专业的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都需要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实现过程复杂、调试难度大。
进行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利用高性能计算器进行信号处理,利用大多数人都掌握的通用编程语言(如C、C++等)实现信号处理。其处理过程如图2、图3所示,首先采集卡采集一组参考信号和回波信号数据,然后输入CPU进行处理;在CPU处理的同时,采集卡继续采集下一组数据。
为了实现连续的处理过程,CPU对一组数据进行处理的时间必须小于一组数据的时间长度,这样才不会出现数据丢失和延时的情况;如图4所示,如果一组数据的积累时间为0.5s,当CPU处理时间小于0.5s时,CPU才能及时的处理下一组数据。当CPU处理能力不强时,CPU不能0.5s的时间里处理完处理,即可出现处理结果延时或者数据丢失情况,如图5、图6所示。
为了实现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的实时性,目前主要有两种处理方式:
一是采用传统FPGA芯片与DSP芯片的硬件板卡进行信号处理,其主要优点是数据处理能力强,运算快,实时性强,文献[3]就给出了运用TS201数字信号处理芯片实现外辐射源雷达探测。但是,进行硬件板卡的开发,需要精通硬件编程技术和硬件芯片的专业技术人员,这提高了系统的开发门槛。而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大多数情况是:精通硬件编程语言的专业技术人员不熟悉外辐射源雷达技术,而研究外辐射源雷达技术的研究人员又不精通硬件编程技术。这就加大了运用DSP+FPGA的信号处理板卡实现外辐射源雷达信号处理的难度。在这种状况下,通常是外辐射源雷达研究人员先写好处理算法,然后由精通硬件编程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硬件板卡上实现。这样,加大了开发和调试难度,增加了系统的研制周期和开发经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未经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011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