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纳米管掺杂芬布芬分子印迹聚合物控缓释材料的制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52150.0 | 申请日: | 201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603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2 |
发明(设计)人: | 黄艳萍;姚鸿飞;刘照胜;杨芳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00 | 分类号: | A61K9/00;A61K47/04;A61K47/32;A61K31/192;A61P29/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杰盈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2207 | 代理人: | 赵尊生 |
地址: | 300070 天津市和***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掺杂 芬布芬 分子 印迹 聚合物 控缓释 材料 制备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纳米管掺杂芬布芬分子印迹聚合物控缓释材料的制备,具体是以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与低共熔溶剂)为二元致孔剂,掺杂单壁碳纳米管制备的芬布芬控释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质量组成:芬布芬0.67–0.76%,单壁碳纳米管0.03–0.06%,4‑乙烯基吡啶2.41–2.75%,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18.16–20.69%,低共熔溶剂18.37–48.39%,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30.06–57.08%,偶氮二异丁腈0.25–0.29%。本发明控缓释效果良好,体内药代动力学表明,相比不含碳纳米管印迹聚合物的1.5h达峰时间和46.1%的生物利用度,其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可达到4个小时,生物利用度相对商品药高达140%,并且性能稳定。本发明为分子印迹技术应用于药物传递系统奠定了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纳米管掺杂芬布芬分子印迹聚合物控缓释材料的制备,具体是以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1-Butyl-3-methylimidazoliumterafluoroborate, [BMIM]BF4)与低共熔溶剂(deep eutectic solvents ,DESs)为二元致孔剂,掺杂单壁碳纳米管(single-walled CNTs ,SWCNTs)制备的碳纳米管掺杂芬布芬分子印迹聚合物控缓释材料,体内药代动力学表明,相比不含碳纳米管印迹聚合物的1.5h达峰时间和46.1%的生物利用度,其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可达到4个小时,生物利用度相对商品药高达140%。
背景技术
芬布芬(Fenbufen,FB),化学名称:1,1’-联苯基-γ-氧代丁酸,它是一种非甾体消炎镇痛类新药物,具有消炎作用好,副作用低等特点。芬布芬是布洛芬同类药物,为一长效非甾体抗炎镇痛药,是联苯乙酯的前体药物,有阻断炎症介质的作用,其抗炎镇痛作用比吲哚美辛弱,但比阿司匹林强,且毒性比吲哚美辛低,胃肠反应小。芬布芬为前体药,在体内被代谢成联苯乙酸,后者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故可避免对胃肠道的刺激。口服后2h血药浓度达峰值,t1/2为12~17h。该药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达98%以上。服芬布芬4~8h后,在乳汁及关节炎患者的滑液中,含芬布芬及其代谢物的总浓度约相当于血清浓度的1/3。芬布芬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由肾脏排泄。然而,由于其频繁引起的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副作用使其使用受到限制,这些副作用会导致白细胞减少,氨基转移酶增加,但是如果能将其载入一种固体材料,延缓其在体内释放速度便能减轻这些副作用。而文献报道的有关芬布芬控缓释的研究少之又少,所以本发明基于此基础制备了一种芬布芬碳纳米管掺杂分子印迹控缓释给药系统。
分子印迹技术 ( 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 MIT ) 又称分子烙印技术,是在模拟自然界中酶-底物及受体-抗体作用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项合成具有预选择性固定相的技术。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的一个新领域就是作为药物传递系统。控缓释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药物的载体,可以作为一种特殊材料用于给药系统的研究,它既可以延缓药物的释放过程,又具有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高选择性的优势,应用范围广泛。
碳纳米管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具有化学稳定性、传质速率快及高比表面积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气相色谱及液相色谱固定相中。其中单壁碳纳米管,由于具有独特的结构表现出令人瞩目的物理、化学、电子、机械等多方面的优异性能,因此被认为是目前最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材料之一。但其在溶剂中差的分散性导致制备性能良好的碳纳米管复合物存在一定困难。
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 ILs)主要由较大体积的阳离子(主要是咪唑阳离子)和不同种类的阴离子(Cl-, BF4-, PF6-等)组成,在室温或临近室温下呈液态的物质。离子液体具有液态范围宽、良好的溶解能力、导电性好等特性,广泛应用于萃取、有机合成、电化学、分析化学等领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医科大学,未经天津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21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酵素修复日霜的配制方法
- 下一篇:治疗宫颈糜烂的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