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肽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53178.6 | 申请日: | 201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418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许杰;王焕彬;梁纶熙;姚晗;章瑶;李楚舒;石虎兵;徐琪;陈萦晅;房静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主分类号: | C07K14/47 | 分类号: | C07K14/47;C12N15/12;C12N15/63;A61K38/17;A61P3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旭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0 | 代理人: | 郑立 |
地址: | 200127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肽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肽,该多肽具有抑癌蛋白p53调节功能,其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或与之类似。尤其是该多肽同时具备正向调控p53蛋白质表达和正向调控p53蛋白质乙酰化的功能,这为制备与筛选基于p53蛋白质表达和乙酰化调节为机理的细胞凋亡诱导剂和抗肿瘤药物提供基础。本发明还涉及该多肽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肽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恶性肿瘤的发生与抑癌蛋白p53的失活有关,而再激活肿瘤中的p53是肿瘤靶向治疗的潜在策略。癌相关蛋白p53在1979年被发现在肿瘤细胞中表达升高,起初被以为是促癌蛋白。但后来研究者发现在肿瘤中过表达的是突变体p53,而野生型p53在DNA损伤和癌基因激活的情况下转录激活p21、Bax、Puma等基因并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从而发挥抑癌的作用。在肿瘤中,野生型p53的失活与其泛素化和去乙酰化有关。英国学者K.Vousden等发现MDM2基因在肿瘤细胞中促进p53的泛素化修饰,加速其被蛋白酶体降解从而丧失功能。相应地,Nutlin和MI-773等小分子化合物被发现能够抑制MDM2并增加p53蛋白的稳定性。后期研究进一步发现野生型p53蛋白质不一定具有抑癌活性,而哥伦比亚大学的W.Gu教授等研究者证明p53蛋白的乙酰化修饰对于p53发挥转录因子的功能是必须的。P300等乙酰转移酶以及SIRT1等去乙酰化酶分别对应p53的乙酰化和去乙酰化作用,使p53的修饰状态在细胞内形成动态平衡。肿瘤细胞中可能存在过度激活的SIRT1活性,促进p53的去乙酰化,从而使p53失活。EX527等SIRT1抑制剂能够减缓p53的去乙酰化,增加乙酰化p53在细胞内水平,并在理论上可以激活其抑癌功能。然而,SIRT1是一个作用比较广泛的去乙酰化酶,对组蛋白等基本生命过程相关的蛋白具有修饰作用,因此SIRT1抑制剂可能具有复杂的副作用,使其抗癌作用受到相当的限制。
作用比较广泛的翻译后修饰酶(如SIRT1和P300等)对底物的选择通常是通过一类“脚手架”蛋白来调控的。而调控SIRT1对p53作用的特异性脚手架蛋白还有待于全面识别。此外,MDM2与p53的结合也可能受到其它因子的调控,例如Gankyrin蛋白被发现促进MDM2和p53的结合以及后者的降解。然而,目前人们对此类蛋白目前认识仍比较有限,并不清楚是否还有其他蛋白发挥类似作用。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单纯地通过抑制MDM2来增加p53的表达水平,或者采用SIRT1抑制剂来增加p53的乙酰化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原理上的局限性。如果能够发现细胞中既能调控p53表达量又能同时影响p53乙酰化的新机制和新靶点,就可能在p53功能激活方面获得新的方法和途径。
发明内容
为了获得更好的具备抑癌蛋白p53调节功能的物质,开创性地研究得到了一种多肽。具体地,该多肽选自下组中的其中一组:
(a)多肽其由下述氨基酸序列组成,氨基酸序列与如SEQ ID NO:1所示序列具有99%同一性,多肽是具有抑癌蛋白p53调节功能的多肽;
(b)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包含如SEQ ID NO:1所示序列,多肽是具有抑癌蛋白p53调节功能的多肽;
(c)多肽是如SEQ ID NO:1所示序列包含一个或几个氨基酸的取代、缺失和/或插入的突变体,多肽是具有抑癌蛋白p53调节功能的多肽;
(d)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多肽的氨基酸序列上存在乙酰化、磷酸化、糖基化、琥珀酰化和/或泛素化修饰;多肽是具有抑癌蛋白p53调节功能的多肽;
(e)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其中,抑癌蛋白p53调节功能指正向调控p53蛋白质表达和正向调控p53蛋白质乙酰化。
对于(b)组进一步地,多肽的氨基酸序列的长度是16-35个氨基酸残基。
进一步地,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包含在Morn3氨基酸序列的第206至240位氨基酸序列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未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31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