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组胃癌基因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53546.7 | 申请日: | 2017-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44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发明(设计)人: | 杭渤;王频;李斌;毛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卡迪睿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6886 | 分类号: | C12Q1/6886;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杨海军 |
地址: | 211106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组 胃癌 基因 应用 | ||
一组胃癌相关基因的应用。本发明基于胃癌中一组53个预后相关基因和其在临床样本中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计算预测分值来评估胃癌临床预后及其相关应用。此系统可用于帮助胃癌病人的治疗选择以及预测对治疗干预的反应,从而判断病人是否从化学和靶向治疗中获益,避免过度用药、降低医疗成本,最后达到精准或个体化医疗的目的。根据此系统和不同的检测技术平台,设计开发相应的53基因表达测量试剂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肿瘤基因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组胃癌相关基因的应用。
背景技术
胃癌是一种起始于胃黏膜组织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胃癌一直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肺癌、乳腺癌、结肠直肠癌和前列腺癌,在世界癌症发病率中排名第五位,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虽然近十年来世界胃癌总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患胃癌的绝对人数依旧呈上升趋势,每年有近百万的新增病例。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40万例,占世界总发病例数的42%。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官方网站公布数据显示来看:2005年城市和农村居民胃癌死亡率分别为18.12/10万和19.05/10万,2006年为19.66/10万和22.09/10万,2007年为22.87/10万和率23.35/10万,2008年为18.60/10万和26.33/10万,2009年为18.17/10万和23.10/10万,2010年为18.63/10万和22.57/10万,2011年为19.66/10万和22.09/10万,均居恶性肿瘤死因第三位。对我国胃癌进行调查表明胃癌基本均居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前三位,胃癌仍然是当今我国肿瘤防治的重点。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胃癌早期诊断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使得胃癌五年生存率有了大幅的提高。但对于进展期的胃癌,其五年生存率仅为29.3%,主要原因是胃癌早期不易诊断,发现较晚,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并且胃癌容易复发和转移。胃癌的治疗主要分为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等。化疗是晚期/转移胃癌病人的主要治疗方案,但往往伴严重副作用。近年来以曲妥珠单抗为代表的靶向药物开启了胃癌靶向治疗的新时代。目前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已成为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ERBB2)基因扩增或过度表达阳性患者的首选治疗。
胃癌是一种多基因控制的疾病,是多种促癌和抗癌基因与体内微环境的共同作用,使胃黏膜发生早期病变到异常增生,最终发展到胃癌。在这整个过程中都存在相关基因特征性差异表达。临床胃癌分期和分化程度一直缺少相应的分子标记物对其进行区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胃癌组织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也对预后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大约10–30%的胃癌患者具有HER2/ERBB2基因的扩增或过度表达,后者和胃癌的预后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也有证据提示p53蛋白的积累与胃癌的预后呈负相关。另外,转录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胃癌细胞中高表达,并且在TNM分类早期胃癌患者中表达更高,可能与胃癌的早期发展相关。
在目前的癌症研究中,芯片技术和二代测序技术已经成为研究胃癌体细胞遗传异质性和复杂性的重要工具,为开发诊断、治疗和预后相关生物标志物提供了巨大的信息。基因表达分析可将同一肿瘤分成不同亚型并对其预后进行研究。在基因表达分析技术的帮助下,可构建基因的相关网络,后者被证明对研讨癌症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以CDKNIA为节点构建了一胃癌调控网络,并筛选出7个和胃癌发生相关的基因:MMP7,SPARC,SOD2,INHBA,IGFBP7,NEK6和LUM。结果显示这7个基因随着病情进展被激活,表明它们可能与癌症的发展有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卡迪睿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卡迪睿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354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