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捕获装置的改换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53838.0 | 申请日: | 2017-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967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T.沃莱茨;D.考夫曼;O.施泰内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卡尔蔡司工业测量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21/04 | 分类号: | G01B2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侯宇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捕获 装置 改换 机构 | ||
1.一种用于将传感器、追踪元件或工具可互换地安装在机器或机器的部分上的改换机构,该改换机构具有带至少一个支承件(31)的支承部件(33)和带至少一个反向支承件(32)的反向支承部件(34),该至少一个反向支承件与该支承件相互作用,其中,卡夹装置(35,36)至少被安排在这两个部件,即,该支承部件和该反向支承部件,之一中或上,该支承件和该反向支承件通过该卡夹装置以可释放的方式保持在一起,并且其中,该改换机构包括紧固机构,该紧固机构防止支承件和反向支承件的意外分离,并且其中,该紧固机构包括具有捕获装置的碰撞保护装置,一旦支承件和反向支承件强制分离,该支承部件和该反向支承部件就通过该碰撞保护装置来保持在一起,
其特征在于,该捕获装置具有多级设计,从而使得一旦支承件和反向支承件强制分离,该支承件和该反向支承件就能够彼此松脱开远至第一距离,而该支承部件和反向支承部件继续通过该捕获装置联结在一起,并且在支承件与反向支承件之间达到第一最大距离之后,该支承件和反向支承件通过克服一个力阈值而能够彼此分离远至至少第二距离,而该支承部件和反向支承部件继续通过该捕获装置彼此联结,和/或在于,该捕获装置包括滑动联接器,该滑动联接器具有限定滑动开口(50)的第一联接元件(40)和在克服反向力之后穿过该滑动开口的第二联接元件(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换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捕获装置包括缆线(39),该缆线连接该支承部件和该反向支承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换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紧固机构包括轴颈(37),该轴颈可释放地保持在支承部件的轴颈支承件(48)中并且该轴颈与反向支承部件的支座(46)接合,或者该轴颈可释放地保持在反向支承部件的轴颈支承件(48)中并且该轴颈与支承部件的支座(46)接合,以便借助于锁定元件(38)来保持在那里,该锁定元件能够在锁定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改换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缆线(39)以一个末端附接在该轴颈(37)中并且以另一个末端附接在包括该轴颈支承件的部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换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缆线(39)以一个末端附接在该滑动联接器的该第二联接元件(41)中或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换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缆线(39)是弹性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之一所述的改换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捕获装置包括衬套(42),该滑动联接器的该第一联接元件(40)可移动地接收在该衬套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改换机构,其特征在于,该衬套(42)在一个末端处具有开口(52),该开口被构型成使得该第一联接元件和该第二联接元件均不能从中穿过。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改换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捕获装置包括弹簧元件(43),该第一联接元件(40)被该弹簧元件预张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换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联接元件和/或该第二联接元件具有弹性本体和/或被弹性地构型,或者弹性本体(49)被安排在该第一联接元件与该第二联接元件之间,从而使得当该第一联接元件超过一个力阈值时通过横向于该第二联接元件的这一个运动方向的弹性变形而使得该第二联接元件穿过第一联接元件。
11.一种用于操作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之一所述的改换机构的方法,其中,在正常运行期间,该支承件和该反向支承件通过该卡夹装置来保持抵靠彼此,其中,为了松脱该支承件和该反向支承件,该紧固机构被打开,并且该卡夹装置被释放,并且其中,在该卡夹装置的意外释放事件中,该支承件和该反向支承件通过该紧固机构来保持抵靠彼此,并且其中,该捕获装置在支承件和反向支承件强制分离的事件中防止支承部件和反向支承部件分离。
12.一种具有至少一个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之一所述的改换机构的坐标测量机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卡尔蔡司工业测量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卡尔蔡司工业测量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3838.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