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丝在电血栓治疗的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54163.1 | 申请日: | 2017-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388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发明(设计)人: | 李佑祥;江裕华;张红彬;高宝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B17/12 | 分类号: | A61B17/12;A61N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坤瑞律师事务所 11494 | 代理人: | 刘伟 |
地址: | 10005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血栓 治疗 用途 | ||
本申请涉及Traxcess导丝在制备用于电血栓治疗的装置中的用途。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套用于诱导血栓形成的电治疗装置,以及该装置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用途。 本申请涉及支架解脱器(例如Solitaire支架解脱器)与Traxcess系列导丝(例如Traxcess-14导丝)在电血栓形 成、特别是动脉瘤治疗中的用途。本申请还涉及一种特定用于电血栓的电源。
背景技术
“电血栓化”这一概念早在两个世纪前就已经出现了,其原理是利用电传导材料表面的正 电荷,吸引血液中的带负电荷的血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等来形成血凝块。1824年,Scudamore发 现阳极电极产生血栓,而阴极电极没有血栓形成,掀开了电血栓形成的研究序幕。1847年,Ciniselli用 直流电针穿刺动脉瘤诱导血栓形成,首次将此技术应用在动脉瘤治疗的研究中。
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电血栓化的局限性也渐渐凸显 出来。Mullan等在1965年对12例电血栓化治疗的颅内动脉瘤行术后6个月复查造影,结果显示电血 栓化诱导形成血栓不能持久,只能临时起作用,达不到持久的栓塞动脉瘤效果;在随后的1969年,Mullan 通过研究进一步指出,最初的颅内动脉瘤内部分电血栓不仅不能在合理的时间内成功地栓塞动脉瘤, 甚至因为改变了动脉瘤内稳定的血液循环,更容易导致动脉瘤出血。由此可见,单纯电血栓化形成因 为新鲜血栓的不稳定性,以及随即而来的纤维溶解过程,常常导致电血栓化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失败。至 2004年,Henkes H等通过研究电解脱弹簧圈表面血栓形成,得出电血栓化形成原理在电解弹簧圈颅内 动脉瘤栓塞治疗中起不到确定性作用。自此,业内渐渐放弃了通过电血栓化来实现动脉瘤栓塞的思路, 转而采用单纯的机械填塞为代表的常规血管内治疗方法。之后各种栓塞技术及辅助栓塞支架的飞速发 展,更加奠定了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霸主地位。
尽管以弹簧圈栓塞为代表的常规栓塞手段在封闭动脉瘤体,诱导血栓形成术效果肯定,但 在临床实践中也经常遇到诸多问题,包括但不限于:
①临床上的微小动脉瘤(尤其是微导管无法进入留腔的动脉瘤),常规血管内治疗方法往往不 理想;
②对于血泡样动脉瘤,常规血管内栓塞治疗不理想,密网支架等费用太高、而且对路径血 管条件要求高;
③对于大动脉瘤,常规栓塞常遇到瘤颈残余、难以达到致密栓塞,支架辅助也难以达到致 密栓塞,常常很快复发;密网支架虽然可行,费用昂贵。
④对于烟雾状血管团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AVM)团内动脉瘤,常规血管内治疗过程中常难 以保留周围细小供血动脉,术后导致患者供血不足。
综上所述,时至今日,对于传统介入治疗方法治疗困难的动脉瘤,业内仍然需要一种有效、 便利、持久的血栓诱导方法,以为此类动脉瘤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
发明创造内容
对于传统介入治疗方法治疗困难的动脉瘤,在其他业内人士纷纷寻找其他新的治疗途径时,本申请的发明人却出人意料地从已经被放弃的电血栓化入手并对此予以改进,摸索出了一种有效用于血栓的方法,并采用本领域内原本用于其他用途的材料进行出人意料的组合,从而设计了用于前述方法的装置。所述方法和装置不但能够很好地形成血栓,而且简便、易行,可以使血栓的效果持久,很好地解决了前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在一个方面中,本申请涉及一种用于形成血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电血栓步骤。采用一定范围的恒流直流电吸引血液中的白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等带负电荷的因子,诱导血栓化形成;
2.血栓机化步骤。利用电热效应进一步促使血栓形成加速、变性、机化,将不稳定血栓转变成稳定血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未经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41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