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铝导线抗蠕变压接端子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54718.2 | 申请日: | 201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116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24 |
发明(设计)人: | 付志斌;潘光宇;张金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康尼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20 | 分类号: | H01R4/20 |
代理公司: | 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2238 | 代理人: | 吴静安 |
地址: | 210038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线 变压 端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铝导线抗蠕变压接端子,属于汽车线束制造领域。
背景技术
车用电缆的材质一般采用铝或铜,铝的导电率是铜的61%,但铝密度2.7g/cm3、铜密度8.9g/cm3,而且铝导体的成本约是铜导体的成本,所以按重量计算铝的导电数高于铜,因此车用轻质铝电缆存在较高的性价比。
在汽车领域中与导线连接的端子采用紫铜材料制成,影响铝导线在汽车领域应用的主要原因是铝导线与铜端子之间存在电化学腐蚀和压接抗蠕变性能差的问题,同时铝导线表面存在氧化膜,增加了导体和端子的接触电阻;另外常规端子压接后线束的机械强度不足,电压降较高,容易发生端子脱落及线束烧损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刺破铝导线的氧化膜及增加连接强度,从而提高铝导线的导电率和抗蠕变性能的压接端子。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铝导线抗蠕变压接端子,用于连接铝导线,该压接端子包括一端开口的压接管和圆筒状的黄铜套,所述黄铜套一端过盈内嵌于压接管内,另一端形成铝导线插入口,黄铜套上设有若干个通孔,所述通孔两端分别处于圆筒状的黄铜套的内圆筒面和外圆筒面上,且处于内圆筒面上的通孔一端高于内圆筒面,黄铜套上沿轴线方向至少有一个可使黄铜套产生径向方向弹性形变的缺口。
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设计为:所述处于内圆筒面上的通孔一端通过加工形成毛刺使该通孔端高于内圆筒面;或通过镦加工使该通孔端高于内圆筒面。
为了减小铝导线插入黄铜套的阻力,所述处于内圆筒面上的通孔一端与内圆筒面的高度差为0.01-0.05mm。
为了使铝导线更方便的插入插入口,所述黄铜套上的铝导线插入口为向径向外侧弯曲形成的喇叭口。
所述喇叭口通过卷边形成。
所述黄铜套由至少一个黄铜片弯曲成圆弧片形成,圆弧片的接头处留有间隙形成所述缺口。
所述圆弧片由矩形的黄铜片通过冲孔形成通孔后弯曲形成,所述通孔在黄铜片上均匀分布。
所述黄铜套的厚度为0.2~0.5mm,通孔的孔径尺寸为0.3~0.5mm,相邻通孔的中心间距为1.0~1.2mm。
所述压接管另一端设有插针或铜鼻子,用于将压接端子与电器连接。
所述压接管和黄铜套表面均镀银或镀锡,防止端子表面氧化及降低铝导线与端子的电化学腐蚀。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压接管用于与铝导线连接,由于在与铝导线连接的压接管内设置了黄铜片,避免了压接管与铝导线的直接接触,从而减缓了铜铝之间的电化学腐蚀,使线束能够长期稳定使用。
2、由于黄铜套设有缺口,使其在压接管内具有弹性,同时由于铜铝的延展性不同,在压接过程中,黄铜套能够咬紧铝导线和压接管,使其紧密压实形成一个整体,增加导线与端子的锁紧力,提高线束的抗蠕变能力并增加了导线与端子之间的连接强度。
3、黄铜套上的通孔在处于内圆筒面上的通孔一端高于内圆筒面,在压接过程中可以刺破铝导线表面的氧化膜,增加了导体接触面积,提高线束导电率,同时通孔密布与黄铜套上,形成网格结构进一步增大了导体接触面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铝导线抗蠕变压接端子,包括紫铜材料制成的一端开口的压接管1和呈圆筒状的黄铜套2,黄铜套2一端过盈内嵌于压接管内,另一端形成铝导线插入口。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铝导线抗蠕变压接端子用于连接铝导线3,该端子通过压接管1与铝导线3压接,在压接前把铝导线3外的电缆绝缘皮4剥开,将铝导线3穿入压接管1内的黄铜套2中,压接管1的另一端设有插针,用于将压接端子与电器连接,插针也可替换成铜鼻子。
本实施例中黄铜套2由黄铜片冲孔后弯曲形成,冲孔后在黄铜套2形成若干个通孔21,可通过调整冲孔工艺使通孔21在黄铜片上均匀分布,通孔21两端分别处于圆筒状的黄铜套2的内圆筒面和外圆筒面上,且处于内圆筒面上的通孔21一端高于内圆筒面,黄铜套2上沿轴线方向至少有一个可使黄铜套2产生径向方向弹性形变的缺口,从而保证黄铜套2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支撑黄铜套2与压接管1配合不掉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康尼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康尼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47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