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电池制造方法和电池制造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57930.4 | 申请日: | 2017-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0596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9 |
发明(设计)人: | 本田和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0562 | 分类号: | H01M10/0562;H01M10/058;H01M10/0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王磊;徐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制造 方法 装置 | ||
在现有技术中,希望降低正极层与负极层发生短路的风险。本公开提供电池、电池制造方法和电池制造装置,该电池具备:第1电极层;位于所述第1电极层上的固体电解质层;位于所述固体电解质层上且作为所述第1电极层的对极层的第2电极层;和空间部分,第1厚度部分位于第1活性物质层上,第2厚度部分位于所述第1电极层上,第2活性物质层位于与所述第1厚度部分相对的位置,并且位于隔着所述第2厚度部分而没有与所述第1活性物质层相对的位置,所述第2集电体在与所述第2厚度部分相对的位置和形成有所述第2活性物质层的区域延伸存在,所述第2厚度部分与所述第2电极层接触,所述空间部分被所述第2电极层和所述第2厚度部分包围。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池、电池制造方法和电池制造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形成面积比正极层和负极层大的固体电解质层的技术。
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固体电池,其特征在于,从正极活性物质层和/或负极活性物质层的外周伸出的固体电解质的厚度,比介于正极活性物质层和负极活性物质层之间的固体电解质的厚度大。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8280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0965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现有技术中,希望降低正极层与负极层发生短路的风险。
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中的电池,具备:第1电极层;位于所述第1电极层上的固体电解质层;位于所述固体电解质层上且作为所述第1电极层的对极层的第2电极层;和空间部分,所述第1电极层具备第1集电体和位于所述第1集电体上的第1活性物质层,所述第2电极层具备第2集电体和位于所述第2集电体上的第2活性物质层,所述固体电解质层具备具有第1厚度的第1厚度部分和具有第2厚度的第2厚度部分,所述第2厚度比所述第1厚度大,所述第1厚度部分位于所述第1活性物质层上,所述第2厚度部分位于所述第1电极层上,所述第2活性物质层位于与所述第1厚度部分相对的位置,并且位于隔着所述第2厚度部分而没有与所述第1活性物质层相对的位置,所述第2集电体在与所述第2厚度部分相对的位置和形成有所述第2活性物质层的区域延伸存在,所述第2厚度部分与所述第2电极层接触,所述空间部分被所述第2电极层和所述第2厚度部分包围。
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中的电池制造方法,使用了电池制造装置,所述电池制造装置具备:用于在第1电极层上形成固体电解质层的固体电解质层形成部;和用于在与所述固体电解质层相对的位置形成作为所述第1电极层的对极层的第2电极层的电极层形成部,所述第1电极层具备第1集电体和位于所述第1集电体上的第1活性物质层,所述第2电极层具备第2集电体和位于所述第2集电体上的第2活性物质层,所述固体电解质层具备具有第1厚度的第1厚度部分和具有第2厚度的第2厚度部分,所述第2厚度比所述第1厚度大,所述电池制造方法包括:通过所述固体电解质层形成部,在所述第1活性物质层上形成所述第1厚度部分的工序(a1);通过所述固体电解质层形成部,在所述第1电极层上形成所述第2厚度部分的工序(a2);在所述工序(a2)之后,通过所述电极层形成部,在与所述第1厚度部分相对的位置以及隔着所述第2厚度部分而没有与所述第1活性物质层相对的位置形成所述第2活性物质层的工序(b);和通过所述电极层形成部,在与所述第2厚度部分相对的位置和形成有所述第2活性物质层的区域延伸存在地形成所述第2集电体的工序(c)。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793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池、电池制造方法和电池制造装置
- 下一篇:检测系统和判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