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刚柔基层双斜坡过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58805.5 | 申请日: | 2017-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013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8 |
发明(设计)人: | 刘凯;李瑶;王芳;梁威;张祥;陆添阳;戴冬凌;徐先明;疏醒;陈传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C3/00 | 分类号: | E01C3/00;E01C3/04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何梅生 |
地址: | 230009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层 斜坡 过渡 结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刚柔基层双斜坡过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其特征是:过渡结构由下往上依次为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级配碎石下基层、级配碎石上基层和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在级配碎石下基层与级配碎石上基层之间设置土工格栅;在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的上表面,自下而上依次为下面层、中面层和上面层;在过渡结构的纵切面中分别设置第一斜坡过渡段和第二斜坡过渡段,按级配碎石上基层的外轮廓形状设置型钢框架,级配碎石上基层摊铺于型钢框架的框架中。本发明使得半刚性基层到柔性基层,也包括刚性基层到柔性基层能实现良好过渡,其结构稳定,能有效提高工程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道路工程领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刚柔基层双斜坡过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起便开始在道路建设中应用石灰土作为路面基层,而且在其后的几十年中石灰稳定类半刚性材料一直是我国高等级公路的主要基层类型。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使用水泥稳定材料作基层。90年代至今,以水泥稳定材料和石灰、粉煤灰稳定材料为代表的半刚性材料占各等级公路路面基层材料用量的95%以上。半刚性基层具有一定的板体性、刚度、扩散应力强,具有一定的抗拉强度、抗疲劳强度、良好的水稳定特性。这些都符合路面基层的要求,使得路面基层受力性能良好,并且保证了基层的稳定性。
随着我国高等级公路的长期应用与研究,半刚性基层的一些固有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半刚性基层材料收缩量较大、水稳性差、排水性能差,从而导致沥青路面产生各种病害,严重影响道路的服务功能,也直接影响半刚性基层路面的使用寿命和服务水平。柔性基层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其施工方便、能及时开放交通、便于保畅,抗疲劳能力好。柔性路面的基层和底基层不产生裂缝,结构层整体水密性好。而在已通车使用的道路中,90%以上的高等级沥青路面和绝大部分水泥砼路面的基层均采用半刚性材料,这表明半刚性基层仍然是中国目前高等级路面的主要基层材料类型。由于经济的限制,将所有的半刚性基层全部替换是不切实际的,而柔性基层的采用必然面临着半刚性基层到柔性基层的过渡问题。
中国专利CN204199134U提供了一种半刚性基层与粒料柔性基层的过渡结构,通过在半刚性基层到粒料柔性基层的连接处设置斜坡过渡结构进行过渡,并在半刚性基层和柔性基层的连接处铺设玻纤格栅进行加固。该结构实现了半刚性基层到柔性基层刚度与强度的连续过渡,但并没有具体的提出可行的施工方案,仅单斜坡的设置给施工碾压存在一定的难度。
目前针对刚柔基层的过渡结构在施工中存在以下困难:
1、采用分层填筑碾压的施工方法构筑路基过渡段。在实际施工中,半刚性基层与柔性基层由于不同基层不同材料性质的差异,各自沉降量不同而出现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裂缝的频繁产生,甚至是断裂,影响行车速度和驾驶的舒适性,危及行车安全;
2、因级配碎石材料的松散性使之在施工过程不易成型,斜坡面斜坡标高不易控制。
3、由于过渡段之间材料性质的不同,造成现有的半刚性基层或柔性基层的工程验收标准并不适用于此路段中,没有形成一套完备具体的验收标准,给施工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刚柔基层双斜坡过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以使得半刚性基层到柔性基层,也包括刚性基层到柔性基层能实现良好的过渡,提高结构稳定性,提高工程质量。
本发明为实现发明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刚柔基层双斜坡过渡结构,其过渡结构是指位于水泥稳定碎石半刚基层和级配碎石柔性基层之间的过渡结构,其结构特点是:所述过渡结构由下往上依次为水泥稳定碎石下基层、级配碎石下基层、级配碎石上基层和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在所述级配碎石下基层与级配碎石上基层之间设置土工格栅;在所述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的上表面,自下而上依次为下面层、中面层和上面层;所述过渡结构的纵切面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588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障碍十字路口交通设施
- 下一篇:高承载力透水地面结构及铺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