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车辆正面碰撞中乘员下潜的判定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60031.X | 申请日: | 2017-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721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6-20 |
发明(设计)人: | 周华;朱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2211 | 代理人: | 薛萌萌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东***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车辆 正面 碰撞 乘员 下潜 判定 方法 | ||
1.一种用于车辆正面碰撞中乘员下潜的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假人采用“三角形腔”腹部结构的骨盆安装髂骨力传感器(1),测定髂骨力随时间的变化并得出髂骨力-时间曲线,对髂骨力-时间曲线进行求导处理,得出髂骨力变化率(5)曲线,判断髂骨力变化率(5)曲线幅值是否达到设定域值;当髂骨力变化率(5)曲线幅值小于设定域值时,则判定为未发生下潜;
步骤2:当髂骨力变化率(5)曲线幅值大于设定域值时,判断所述髂骨力变化率(5)曲线中纵轴值等于设定域值时两点间的脉宽(6)是否小于设定脉宽值;当两点间的脉宽(6)小于设定脉宽值时,判断未发生下潜;
步骤3:当两点间的所述脉宽(6)大于或等于设定脉宽值时,车身速度(7)与骨盆速度(8)相等的时刻即为骨盆回弹0时刻(10),当髂骨力变化率(5)曲线中幅值有大于设定域值发生在所述骨盆回弹0时刻(10)之前,则判定为发生下潜;
步骤4:当髂骨力变化率(5)曲线幅值大于设定域值均发生在所述骨盆回弹0时刻(10)之后,在所述髂骨力变化率(5)超过设定域值的起始时刻(9),如所述髂骨传感器(1)受力大于或等于设定力值,则判断为发生下潜;如所述髂骨力传感器(1)受力小于设定力值,则判断未发生下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辆正面碰撞中乘员下潜的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FTSS 5th假人采用“三角形腔”腹部结构的骨盆左右两侧各安装一个所述髂骨力传感器(1),测定髂骨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得出髂骨力-时间曲线,对髂骨力-时间曲线进行求导处理,得出所述髂骨力变化率(5) 曲线,判断曲线幅值是否达到1KN/ms;当曲线幅值小于1KN/ms时,则判定为未发生下潜;
步骤2:当曲线幅值大于1KN/ms时,判断所述髂骨力变化率(5)曲线中纵轴值等于1KN/ms两点间的脉宽(6)是否小于1ms;当两点间的脉宽(6)小于1ms时,判断未发生下潜;
步骤3:当两点间的所述脉宽(6)大于或等于1ms时,车身速度(7)与骨盆速度(8)相等的时刻即为骨盆回弹0时刻(10),如有曲线幅值大于1KN/ms发生在所述骨盆回弹0时刻(10)之前,则判定为发生下潜;
步骤4:当曲线幅值大于1KN/ms均发生在所述骨盆回弹0时刻(10)之后,在所述髂骨力变化率超过1KN/ms的起始时刻(9),如所述髂骨传感器(1)受力大于或等于2400N,则判断为发生下潜;如所述髂骨力传感器(1)受力小于2400N,则判断未发生下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辆正面碰撞中乘员下潜的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所述的髂骨力传感器(1)对应设置在安全带(3)腰带正确臀部位置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辆正面碰撞中乘员下潜的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在10K采样频率下所述采集髂骨力(4)负载信号,数据采样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ms。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辆正面碰撞中乘员下潜的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髂骨力传感器(1)最小幅值为9KN,采集的传感信号滤波等级CFC180。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辆正面碰撞中乘员下潜的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FTSS 5th假人上设有骨盆加速度传感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辆正面碰撞中乘员下潜的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骨盆加速度传感器最小幅值为250g,采集的传感信号滤波等级CFC为100。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一种用于车辆正面碰撞中乘员下潜的判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通过骨盆X向和Z向的合成加速度来计算骨盆速度(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60031.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