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阵列相机镜头模组在审
申请号: | 201710062782.5 | 申请日: | 2017-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143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2 |
发明(设计)人: | 林俊廷;傅春能;詹德贵;古镇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2B7/02 | 分类号: | G02B7/02;G03B17/1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方丁一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镜 透镜层 等效焦距 光阑 相机镜头模组 影像感测元件 复合阵列 相机镜头 正透镜 间距恒定 平面设计 负透镜 物空间 | ||
本发明为一种复合阵列相机镜头模组,其包括:第一透镜层,设置于光阑往物空间的位置并包括第一和第二类型透镜;第二透镜层,设置于该光阑往像空间的位置并包括第三和第四类型透镜,其中,该第一类型透镜与该第三类型透镜为正透镜,借以形成具有第一等效焦距的第一相机镜头,以及该第二类型透镜为负透镜且该第四类型透镜为正透镜,借以形成具有小于该第一等效焦距的第二等效焦距的第二相机镜头;以及影像感测元件,设置于该第二透镜层远离该光阑一侧,其中,该第一透镜层、该第二透镜层以及该影像感测元件分别为平面设计且任两平面之间间距恒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相机镜头技术,尤指一种晶圆级的复合阵列相机镜头模组。
背景技术
车用安全系统可用来判断前方物体的距离与速度,借此作为行车安全的用途,随着行车速度的不同,侦测距离也会随时改变,若采用单颗镜头,需经镜台移动以改变透镜位置,借此达到广角/望远效果,但此切换速度恐无法符合车辆行进速度的需求,据此需设计不同焦距的相机镜头来进行前方物体侦测,传统会采用包含广角镜头和望远镜头的两颗不同焦距镜头的设计,或是再加上标准镜头的三颗不同焦距镜头的设计,借此于车辆行进中撷取影像来推断前方物体的距离与速度。
应用于车用安全系统的此类镜头,由于需先进行多组镜头相对位置和旋转角度的校正,因而组装成本较高,且仅透过两颗或三颗镜头所获得影像资讯较少,在判别前方物体的距离与速度时,易有误判的现象,但若采用更多颗镜头,则会遭到将各别镜头组装一起时的对位和校正问题,若无法克服此问题,将导致这样的多颗镜头组合的影像撷取效果无法达到所需品质。另外,若如现有仅采用两颗或三颗镜头下,倘若单颗镜头产生故障,则无法进行前后影像的比对,恐将造成侦测结果的误判。
因此,须找出一种相机镜头组合,可拍摄远近不同的影像,针对不同的行车速度进行快速影像的切换与比对,借此达到全速域的影像侦测目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复合阵列相机镜头模组,可于影像感测元件上取得阵列的影像画面。
本发明的复合阵列镜头模组包括:第一透镜层、第二透镜层以及影像感测元件。该第一透镜层设置于光阑往物空间的位置并包括第一类型透镜和第二类型透镜,该第二透镜层设置于该光阑往像空间的位置并包括第三类型透镜和第四类型透镜,其中,该第一类型透镜与该第三类型透镜为正透镜,借以形成具有第一等效焦距的第一相机镜头,以及该第二类型透镜为负透镜且该第四类型透镜为正透镜,借以形成具有小于该第一等效焦距的第二等效焦距的第二相机镜头,该影像感测元件设置于该第二透镜层远离该光阑一侧,其中,该第一透镜层、该第二透镜层以及该影像感测元件分别为平面设计且任两平面之间间距恒定,且其中,该第一透镜层与该第二透镜层中所有透镜的等效焦距的倒数分之一不为零。
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发明所提出的复合阵列相机镜头模组,以晶圆级透镜制程在相同高度的影像感测元件上设计复合阵列相机镜头,包括先进行同一层阵列透镜的加工与成形,同一层阵列透镜设计两种以上不同曲率半径的透镜类型,接着进行不同层阵列透镜的组装,将二层阵列透镜与影像感测元件进行组装与对位以形成复合阵列相机镜头,即具有两种以上焦距与两种以上视角的镜头,最终可于影像感测元件上取得阵列的影像画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复合阵列相机镜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A和图2B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复合阵列相机镜头模组形成望远/广角效果的透镜组合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复合阵列相机镜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A和图4B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复合阵列相机镜头模组形成望远/广角效果的透镜组合图;
图5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复合阵列相机镜头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6为本发明的复合阵列相机镜头模组具备多个影像感测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6278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抗振动共轴光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双棱镜结构的可变顶角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