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藻类混合培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064626.2 | 申请日: | 2017-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3581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发明(设计)人: | 邢荣莲;邵逸文;马伟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2 | 分类号: | C12N1/12;C12R1/8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5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藻类 混合 培养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藻类混合培养方法,尤其是一种丝状绿藻和底栖硅藻混合培养方法,该方法根据两种藻类自身的生物特性,充分利用了培养空间,培养方法更加生态环保,避免了载体培养底栖硅藻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极大的提高了底栖硅藻的生物量,实现两种藻类的高密度培养。同时,该方法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底栖硅藻不易采收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专利涉及一种藻类混合培养方法,具体涉及一种丝状绿藻和底栖硅藻混合培养方法,属于藻类生物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硅藻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富含的多种营养物质,包括高不饱和脂肪酸(EPA、DHA)、多糖、蛋白质等,作为水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被广泛应用于水产经济动物幼体的培育饵料。
尤其是底栖型硅藻,在匍匐生长的鲍、海胆、海参等名贵海洋经济动物培育过程中,是其浮游幼体附着、变态过程必须的诱导物和重要饵料。
底栖硅藻的质量和生物量是海产经济动物育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影响苗种的生长速率和存活率。而且作为一种鲜活的饵料,硅藻在养殖水体中还具有调节水质、控制水体富营养、减少养殖动物疾病的作用,应用的潜力较大。
底栖硅藻油脂含量高,均能分泌胞外多聚物,如图1所示,其主要成分是多糖。底栖硅藻在水体净化、生物质能源以及活性物质开发等方面存在巨大的潜在价值。
丝状绿藻,因藻体呈丝状而得名,以绿藻种类居多,常见有硬毛藻和刚毛藻。藻细胞含有纤维束、木质素、多糖、蛋白质等成分,色素中以叶绿素A和B最多,还有叶黄素和胡萝卜素,故呈绿色,并且细胞壁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
丝状绿藻具有很高的经济社会和环保价值,可作食品、饲料或提取蛋白质、脂肪、叶绿素和核黄素等多种产品,或可作为药用,或用来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等用途。
现有技术中藻的培养主要是单一藻种类培养模式为主,通过寻找适合藻生长繁殖的最佳条件如温度、光照、营养盐和培养方式等因素进行藻类培养以最大限度提高其生物量,从而获得预想的培养效果。
现有技术关于底栖硅藻的培养一般置于培养容器中,如图2所示,使底栖硅藻附着于培养容器内壁进行培养,但该方法对于底栖硅藻的培养具有生长空间有限、生物量采收困难的缺陷,从而大大限制了其生物量的扩增及其应用。
同时,项目组也检索发现采用载体培养底栖硅藻的方法,使用的载体为多聚物或者藻粉,这些载体能够增加底栖硅藻的附着面积,但附着底栖硅藻的载体仍然沉于培养容器底部,光照、培养空间和营养物质仍难以充分利用,而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载体存在分解或变质的问题,从而影响培养水质环境。
目前,项目组通过检索未发现关于不同种类藻混合培养模式的报道。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藻类混合培养方法,尤其是一种丝状绿藻和底栖硅藻混合培养方法,该方法根据两种藻类自身的生物特性,充分利用了培养空间,培养方法更加生态环保,避免了上述载体培养底栖硅藻中存在的问题,并且进一步极大的提高了底栖硅藻的生物量,实现两种藻类的高密度培养,两种藻的混合培养使其生物量更便于在环境、饵料、饲料等方面实现综合利用。同时,该方法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底栖硅藻不易采收的问题。
一种丝状绿藻和底栖硅藻混合培养方法,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步骤1,分别培养制备接种用底栖硅藻泥和丝状绿藻;
步骤2,将步骤1制备的丝状绿藻按照湿重质量占整个培养体积的10%-50%置入培养环境培养2~5天,然后按照接种的丝状绿藻湿重的0.5%-5%的质量接种步骤1制备的培养用底栖硅藻藻泥;
本发明中所用述语“湿重”是指接种微藻培养时,采用质量占体积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大学,未经烟台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06462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